□ 鲁芦 姜仁彬
庆安县庆安镇的43家实体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油坊、酒坊、磨坊、粉坊华丽转身而发展壮大起来,能够转型升级,靠的就是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把传统的“势能”转变为产业的“动能”,不断进行扩展延伸,再造新优势,焕发新活力,使小作坊成为立村的大产业。
酒坊打牢根基求新壮大
祥安村张家沟屯村民高洪伟办的酒厂,是一家老作坊,从他爷爷那一代就开酒坊。因为他家制酒原料都是优质纯高粱,没有丝毫杂粮混入,而且都是酒曲发酵,制出的酒味道醇香悠长,回味无穷。每天前来购买的客商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
亲友见此情,对他说,你家酒行情好,但成本也高。在制酒原料上多掺点麦糠米糟,制出的酒再勾兑点水照样能卖上好价钱。高洪伟坚定地说,我家酒一靠祖传秘方,二靠原粮生产,60年才创出名牌,赢得信誉。这是根基,成为基因,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毁。他仍旧做到,高粱买价虽然高,但用高粱制酒,这是信誉,这是牌子,要牢牢守住,绝不能随波逐流,弄虚作假。
镇领导对高洪伟守住根基办企业的做法非常赞赏,认为传统作坊形成的根基是企业大发展的基础,应当得到传承和发扬,但守住并不等于固守,还要把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让旧作坊焕发新活力。因此镇领导帮助高洪伟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流程,在许多生产环节实现了自动运转,每天生产的白酒由三四十斤猛提升到百斤,还带动三个农户办起酒厂,使酒业成为立村产业。
油坊放大功能开辟新天地
兴安村赵连福屯的范宏宇早在二十年前就办起一个榨油厂,一直靠手工生产。这种笨榨生产方式却得到农民的认可,认为手工榨出的油味美质好,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
镇领导深入范家帮助他从创新动能入手,走出一条动能升级路途。刚开始范洪宇对改革生产设备不太认可,镇领导帮助他充分认识时代已进入智能时代,生产企业应该率先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生产转型升级,这才是提质增效的唯一路途,终于使范洪宇开窍明心。他先后投入二十多万元资金,购进了一套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初步实现了选豆、洗豆、进料、榨制、出油等流程自动化。过去笨法榨油每天只能榨制1000斤豆,现在每天能榨制3000斤豆,一个人能够完成全流程操作。范洪宇兴奋地说。作坊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挥着增量器的作用,“势能”早转变为“动能”,小作坊就能变成大产业。
磨坊延伸链条增新活力
“小作坊要创新发展,不能单出头,唱独角戏,必须延伸产业链条,扩展生产规模,才能增添新的活力。”这是吉安村车家窝棚屯的磨坊户孟凡军的切身体会。
早在十多年前,孟凡军看到乡村在美化整合中,相继扒掉了磨坊、碾坊,百姓碾米发生了困难,他慧眼识势,在屯里最先办起一座磨坊,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也受到群众的称赞。当时这家磨坊在全村唯此一家,因此生意也很红火。
后来村里开发生产水稻,这个只加工面粉的作坊当然不适应,村里就动员孟凡军新上加工生产线。但他感到自己目前的生意走俏火红,用不着扩大再生产。镇里领导知晓他的想法,登门做工作,向他讲清楚现在百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再满足仅吃馒头面条,你这家面粉加工厂已经不适应百姓需求,应该扩大生产规模,延长生产链条,这才是作坊发展的唯一出路。守着旧摊不放,必然是死路一条。这番解说使孟凡军大开脑筋,决定延伸生产链条。
但延伸链条需要一笔资金,镇里又帮助孟凡军及时申请到贷款,使他很快建起碾米、磨面、制查三条自动化生产线。走进他的加工车间,人们看到机械臂不停地挥舞翻转,对生产的查子,米粒还打磨抛光,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加工,客户满意而归。
粉坊扩展赛道谋新产品
祥安村于广太屯的孙延和早在五年前办起粉坊生产豆腐、粉条、豆汁,由于产品单一,只能季节生产,而且产品只在前村后屯出售,生产一直火火停停,很不景气。
镇政府决定把振兴小微实体企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因企而异帮助突破困境。孙延和的粉坊也被列为帮扶的重点。镇领导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产品没有销路,原因就是产品单一,都是应时的豆腐、豆浆,当然也就难以形成热销。为此镇政府派出专业干部,帮助孙延和开展市场调查,捕捉市场风向,根据百姓的愿望需求,谋划开发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展出新赛道。
经过这样的帮扶,孙延和明确认识到,小微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牢牢站稳市场,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占有新赛道。为此他和厂内技术人员一道致力开发新产品,仅豆制品一项,他们先后开发出干豆腐卷、豆腐皮、臭豆腐,并且装饰美观,包装有袋装、盒装、瓶装,使每一类豆制品都披上华丽外衣,还广泛开辟云上销售、定单销售、捆绑销售,既激发了企业潜力,又增添了市场活力,从而撬动了规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