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芦 柳林
如何把老区建成美丽乡村?兰西县老促会会长王亚义坚持扑下身子沉到底,改革创新老区“四体”推进模式,面对面点对点为老区振兴找到“金点子”“好路子”,使老区展现出一幅壮美的新图画。因此,县老促会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树立为全国老区促进先进个人。
活化宣传载体
王亚义经常讲到,要使人们关爱支持老区,首先要使民众了解熟悉老区。因此,他把活化宣传载体放在重要位置,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载体,讲好老区的光荣历史和现代风采。
王亚义改变以往宣传老区只是上大课,满堂灌的呆板形式,积极建议建一座革命老区展览馆,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拨出百万元资金,很快建起抗日斗争展览馆。
在布馆过程中,为使展馆真正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王亚义倡导成立了老区文化研究会,然后展开广泛调查,收集资料,进行集中讨论,最后确定“彰显红色历史,感恩革命先烈,树立正确观念,弘扬老区精神”的主旨,利用照片、图画、漫画、雕塑、遗物等形式,展示老区的风采史实。
王亚义并不满足县里仅有一个展览馆,他又积极协调宣传部和文化部门,大家齐动手,经过共同努力先后在景区、广场、街道建起抗日斗争展示画廊,画廊展板图文并茂,新颖生动。此后又组建以五老人员、抗联后代为主体的宣讲团,结合图板画面,突出讲述生动事迹和感人场景,把老区光辉形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为扩大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王亚义还带领调研组,深入到老区村走屯入户,详细调查当年抗联的战斗地、牺牲地、露营地、遇难地,从中选择最具典型代表的12个遗址,分别设立了纪念碑、标志牌,上面镌刻时代印记,让群众见证岁月洗礼,从而形成“红色故事随处讲,老区精神代代传”的好氛围。同时,他还撰写了20万字的《彩虹在血花中闪烁》一书,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撰写了序言,以县委名义举行首发式,列为党史教育读本,纳入乡土教材。
凝聚关爱群体
关爱支持老区是全社会的事情,因此王亚义不唱独角戏,不搞单打一,采取多种办法,主动凝聚群体,产生整体合力。在这方面他改变过去仅靠会议部署的传统模式,变会议落实为对面衔接,变责任落实为任务对接,变分工落实为融合对接,极力找到老促会与部门的融合点和共赢点,形成了牢固的关爱团体。
新冠疫情在一个时期爆发后,图书馆变得萧条冷落,宣传老区的图书借阅也发生困难。县图书馆提出在老区村建立分散读书点,采取小集中的办法,组织农民到分散点读书。王亚义觉得这个办法好,便在10个老区村推行,很快在老区村开展起“院落读书”“线上品读”活动,也得到了宣传部的重视,在全县开展起“云上阅读”活动,掀起争读红色经典的热潮。
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老区妇女变得清闲,如何发挥她们的作用,王亚义同县妇联协商沟通,双方很快达成合议,联合开展“老区脱贫巾帼建功”的系列活动,这样把老区工作和妇女工作就在脱贫攻坚这条红线上联结到了一起,相得益彰,形成了团体合力。在此后双方又联合六个部门,在老区建起巾帼志愿服务团队,共开办科技讲座300讲,免费发放光盘2000余套,道德教材10万多册,并依托庭院办起编织、种植、饲养等产业。这一活动得到中国妇联的重视,向全国妇联组织推广,县妇联被树立为全国先进单位。
老区村离乡打工的农民,渴望在家门口打工。王亚义积极做协调工作,动员企业多用本地农民工。北旺食品公司在老区村办起生猪屠宰企业,王亚义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新上屠宰线两条,农民工迅速增加到260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夯实服务公体
老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主导原因是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王亚义改变过去的扶贫模式,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着手从改变公共服务设施抓起。
老区村的耕地多是丘陵地,高的是黄土岗子,低的是涝洼溏。对土地进行改造,需要连片经营。但土地现在由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共识。王亚义积极向县委提出建议,在老区村试行土地流转和托管两种模式,得到县委支持,并在临江镇富河老区村试点,王亚义积极配合镇党委开展工作,先是建起农业机械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程的机械服务,农民尝到联片种植的甜头。终于同意土地连片整合。然后经过一冬一春的削岗填洼,土地变得平整了,种植的作物平均亩增产200多斤。富河村创办农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国家示范社,《人民日报》以《土地托管有了托管所》为题,作了大篇幅报道。
办好公共事业,成为王亚义的追求。老区村大多地处边远偏僻地方,道路普遍不好。王亚义时刻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多次陪同乡镇领导进省申请,终于拨出专款修路,保质保量地修建水泥路23公里,巷道14公里,实现村通屯完全是水泥路面。
王亚义常说:“要使老区美丽,村民幸福,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做到尽善尽美。”为此他致力追求,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每年都拨出专款,扶植老区建设公益事业。现在每个老区村,房屋古貌新颜,道路平坦通畅,灯盏光彩夺目。地下排水、地上供水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屯有口袋公园,村有功能广场;村普遍建有医疗场所,屯也有赤脚医生,百姓说如今的日子是步步高,日日甜,越过越红火。
提质产业实体
产业实体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老区村的振兴,因此也成为王亚义的着力重点,因此他用情用心用力为企业出谋献策,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化解堵点和难点。老区村的36个产业实体,大多是在家坊、匠铺、艺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仍固守老技艺,难与新时代融合。金富圆制油厂是一个老榨油厂,形成了独特的榨油工艺和流程,榨出的豆油,口味独特。进入新时代以后,这种笨榨豆油产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王亚义把技术员请到企业,帮助探索出既传承古法又不拘泥于古法的新路。油厂为确保精选大豆,辟建了20万亩的非转基因大豆基地;为确保笨榨工艺不丢,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出40名技术骨干;为扩大生产规模,筹资800万元,购置现代化的榨油设备,从而使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先后被评为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最信得过的品牌企业,被授予龙江扶贫公益双创品牌。
王亚义帮助企业持续发展,着力实现就地加工升级,以优质产品进入市场。义发老区村,自从采用麦菜复种的种植模式,白菜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有大量白菜产出,保鲜成了问题。村民杜庆武看到商机,创办酸菜厂。过去他一直用旧法腌制酸菜,难以持久保鲜,也难形成规模。
王亚义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带领技术员到厂进行研究,并带着杜庆武到外地参观学习,终使杜庆武改变浅层次粗加工旧模式。他购进一批有机发酵罐,建造了2000平方米的酸菜发酵池、4000平方米储存冷库、3000平方米的无公害加工车间,开发注册了“地之美”“新开荒”和“田苗”三个有机品牌,成为驰名全省的酸菜生产厂家。产品不仅畅销东北三省,还打入关内五省六市,成为义发村支柱产业,被立为全县产业兴村的一面红旗。
王亚义特别注重发挥老区红色优势,让群众借地生财。永久村黄崖子屯自然生态优美别致,民俗故事生动有趣,先后建起民俗文化博览馆、展现关东情景的乔家大院,以及呈现民生百态的雕塑文化大道,成为“龙江100个最值得看的地方”,国家3A级风景区。王亚义慧眼识宝,积极建议村里创办以旅游为主体的产业群体,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王亚义又陪同镇里四处筹集资金,在县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终于打造出产业一条街,办起餐馆、旅店、铁匠铺、豆腐坊、制酒厂、香油店等20多项产业,成为全县最为有名的产业实体屯,每户平均年增收2万元,由贫困屯变成富裕示范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