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五公祠内谒“六公”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8-07 字体:

孙喜伦
 

  昔日朝廷贬官谪人的蛮荒之地,如今可能变为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便是一例。

       漫步在椰岛南端下马岭下的海滩巨石阵中,感受到一种恢弘壮阔、浑朴神奇之美。千百年前这个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滩,正是谪臣去崖州古城的必经之路。不难想象,当那些仕途折挫、心灰意冷的“罪臣”,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片至南穷极、巨石拦路的不毛之地时,怎不生出“天涯末路”、“海角途穷”般的凄凉之感呢?景色美不美,恐怕多半是由人的心情决定的。

       椰岛上的热带风光,时时让我迷醉,而贬官谪人所留下的文化印痕,也处处令我神往。借海口候车的闲暇,我拜谒了五公祠,从中仿佛探寻到了海南文化的真谛。

      走进五公祠内,只见楼、阁、亭、榭古色古香,祠内有湖,湖中有岛,椰影荫翳,繁花吐香,游鱼戏水,幽雅清静。原来,五公祠是一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五公祠为主楼,还有苏公祠、伏波祠、洞酌亭、琼园等。五公祠上悬“海南第一楼”金字匾额,大厅中有五尊栩栩如生的石像,这就是历史上被贬谪到海南的“五公”,即唐朝名相卫国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纲、忠简公赵鼎、庄简公李光、忠简公胡铨。大厅环柱上的几副楹联,道出了琼岛百姓对五公的敬仰之情,其中一联为:“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唐代李德裕曾两度为相,颇有作为,在“牛李党争”中失利遭贬。后贫病交加在崖州去世,子弟流落崖州,化为黎人。相传李德裕亲自设立学堂,教书育人,村民感激,主动献上山兰稻做的米酒。63岁临终时,他曾留下一首《望阙亭》诗:“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用半年程。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郭城。”诗中有他畏归途遥远、盼归期无望的悲痛,但他并不怨恨阻隔他回京城的万水千山,而说这山水重重阻挡,只是不愿让他离去。

       五公中其他四位,都是宋代力主抗金而遭陷害的重臣。李纲在流放海南期间,曾写有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以牛自喻,寄情明志。赵鼎独居荒村三年,恐祸及亲友,后绝食而终。临终前他自书出丧铭旌为:“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李光在海南度过了六年流放生活,他爱上了海南,支持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遥想孔子把鲁国变成一个文明的周王朝的希望,能够在海南变为现实,写诗道:“尼父道行千载后,坐令南海变东周。”曾上书杀秦桧,秦桧死后才召还辞官回乡的胡铨,在海南岛上谪居十年,为黎族同胞办学,传播昌盛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父老陶情山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五公祠主楼东侧,仅一墙之隔便是苏公祠,己承受了800多年的香火。据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当年贬谪海南,曾在这里的金粟庵客住20多天,明万历年间在其旧址建成苏公祠和东坡书院。这里有一浮粟泉,相传是苏公所凿的双泉之一。

       综观苏东坡的一生,始终卷在政治旋涡里,然而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龌龊的政治勾当之上,一副傲骨正气坦然天地。苏公尽管身处逆境,但见不到之前流人的落寞惆怅、悲怆沉郁,仍能达观自我、超然物外,以积极的入世之心,造福当地人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从苏公这些诗句中,可读出他的旷达乐观,以及对海南人民的深情厚谊。

      海南拥抱了苏东坡,他也回报了海南。他在海南岛的三年中,设堂讲学,热心传播中原文化和儒家文化。据当地史志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五公加苏公,怎么不称“六公”呢?是名气大小不一?是官职高低有别?大概还是建祠年代不同吧,姑且就称“六公”吧。“六公”作为贬官,他们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百姓爱贬官——当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贬官是中国古代专制独裁统治的产物,可以说,贬官多是正直坦诚、放言犯上、才情浩荡之人,老百姓不管它官场倾轧、派别政见,只知道他们是好人,对他们关爱有加,贬官们也自然成为流寓地传薪播火者,推进其从蒙昧到文明的进化。

       在“六公”流寓海南后的百余年间,海南名登进士榜的有12人,当时岛上有歌谣:“谁说沧海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明代还出现了大儒邱浚、清官海瑞。海南文化正是流寓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产物,海南文化因此得以提升,而唐宋时期的“六公”,可说是海南文化的滥觞。

       拜谒“六公”,心中盛满崇敬,生发无限感慨。无疑,“六公”个个有着悲剧人生,但正是这种大起大落,让他们体验到世态炎凉,在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中,在对人生的寂寞反思中,在上层权力倾轧的冷酷,与下层友善纯正的温馨对比中,使他们清醒、顿悟,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升华,从而活得自尊,活得更有价值,并以其高尚的道德文化品位和独具的精神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