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母亲的谚语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5-31 字体:

王瑞虎
 

  母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条件限制,只上过两个月学就被迫辍学了。但是,她却有一个无人能及的本领,那就是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琐事,都能以谚语的形式概括和解读。使我们这些后辈感到汗颜的同时,也受益匪浅。

  小时候贪睡,早晨上学,特别是冬季,母亲喊我起床,总是迷迷糊糊地答应一声,她一走,又睡着了。母亲就用谚语教导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我不以为然。直到有一次睡梦中听到小伙伴在院子里大喊:“快起来,快起来,要迟到了!”我才再一次惊醒,灯也顾不上开,匆匆忙忙穿上衣服,跟着大伙儿摸着黑,一路小跑到了学校才发现,慌乱中我两只脚穿了两只不同的鞋子。同学们哄堂大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母亲这句谚语的涵义,也从此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那时候家里穷,衣服总是大哥穿过二哥穿,二哥穿过我再穿,上面经常补丁摞补丁。上学时带的馍馍,别人的都是白生生的麦面馍,而我的却是玉米面做的“黄金塔”。我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就向母亲发牢骚,她却笑眯眯地脱口而出一句谚语:“吃饭穿衣量家当”。并且安慰我说:吃饭穿衣要视家庭情况而定,不要盲目攀比。衣服只要干净得体,饭食无论好坏,吃饱就行,关键是学习成绩要好。她还用身边几个我耳熟能详的自强不息的例子教育我。时至今日,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依然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深深地影响着我生活,并且作为家风要代代相传。

  有时,跟人讲话言语不当,过后母亲会说:“话到嘴边留半句”。并且教导我们: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所以要想好再说,并且不要把话说死,要给自己留余地。还说:“聪明的人等话说,愚蠢的人抢话说”。

  每当我们夫妻闹矛盾,不管是谁的错,母亲都要让我先低头,并且用谚语相劝:“家和万事兴”“能大能小是条龙,不大不小是根虫”“一人一条心,挣断脊梁筋;两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母亲不但用谚语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就连每年的春种秋收,母亲都能以谚语的形式轻松安排。“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头伏萝卜二伏菜(白菜),三伏种的好油菜”“菊花开(指的是野菊花),种小麦”“萝卜大蒜葱,多用大粪攻”“八月半,种大蒜”“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等等,数不胜数,都是信手拈来,并且对于收成与天气的预测,准确率极高。记得有一年,麦收过后,天一直不下雨。母亲说:“五月旱,枣成串”。我们不以为意。谁知到了八月,院子里枣树上的枣子像蒜辫子般缀满枝头,枝条都被压得弯成了弓。

  母亲的谚语无疑是祖祖辈辈劳动实践与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但却是我永远的财富,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与传承。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