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乡村土灶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5-15 字体:

苏宝大
 

  看到昔日的老物什,就会回忆过去,就会回忆曾经一日三餐离不开的乡村土灶。

  土灶燃烧的是柴火,是从田间收割后的农作物废秸秆,家家当宝贝堆满房前屋后。土灶生火简单,不像煤球炉子费事,一根火柴就能点着。因土灶有高高伸出屋顶外的烟囱。一旦灶膛里生了火,就会迅速产生热交换或热压自然通风效应,而增加了灶膛里的热空气循环流动,使得柴火熊熊燃烧。袅袅炊烟随烟囱自动拔出屋顶外,再悠悠散腾于空中。落日的傍晚,炊烟、村庄、杂树,交织在一起,那是一道只在乡村里才有的水墨洇染的古雅风景图。

  土灶,温馨,温暖,接地气,结构简单,式样全装在了乡村巧瓦匠的脑子里。土灶的根基是由黏土与草木灰掺和制成大块的泥坯。上部由少许砖块垒砌。砌好的灶面,再粉刷一层白石灰桨子。

  一般农家人砌两个灶门,风箱紧贴灶台。大锅在内侧,用来煮饭、煮粥;小锅在外侧,用来炒菜、烧汤。养猪多的人家就会砌三个灶门,三个锅膛。最大的铁锅专给猪烧水煮食。

  在土灶烟囱向上汇合出屋顶的最下方,根据灶门的多少,留一两个小圆洞。洞中嵌有一口圆形的小铁锅,家乡人称“汤罐”。煮饭、炒菜随着灶膛里的热流循环,和炊烟拔向烟囱后,而剩余的一点点热量的积聚,温热了“汤罐”里的水。大冬天,洗碗、刷锅,全家人洗脸、洗脚就全靠它了。

  砌个新土灶,一个瓦匠,两个小工,起早带晚,管三顿饭,就能砌好,并在晚上生火做饭。乡村人事事图吉利,砌新灶也得选个吉日。新灶砌好当天的晚饭,必须有鱼有肉在新灶上烧一烧。意思说:新锅、新灶,鱼肉跳跳。

  父亲一生吝惜柴火。他教我们烧土灶的方法一套一套的繁琐:柴草填进到灶膛里,先用火钳轻轻压住,待会再轻轻拨弄。烧火一定要将火焰对准锅脐底的中心燃烧。父亲最不情愿看到我们烧火时,那通红的火焰涌出灶门外,或呼啦啦涌向烟囱口喷出,父亲看到特别心疼。父亲最反对我们一心二地边烧火边看书。父亲说:烧火最忌将灶膛内的柴草塞得满满的,说是太浪费柴草了。

  烧土灶最怕遇久日的阴雨天。受潮的柴草,难以点火燃烧。这时烧火、做饭、炒菜就很吃力了。一边要往灶膛里填柴草,一边头要伸进到灶门口,使劲地往里吹着风,或用力拉着风箱,一边还要跑到灶台前炒菜,忙得不可开交。甚或大冬天的,也得甩掉大棉袄,还忙得汗珠从额头鼻尖渗出。

  不过,小时候我还是最喜欢在大冬天里烧火做饭。一是暖和,二是冬天的山芋甜,能边烧火边逸逸当当往灶膛里扔进一两只。饭烧好了,热烫烫的山芋也可从灶膛的灰烬里,用火钳掏出。虽然山芋外皮焦黑难看,但剥开一闻,又香又甜。饥肠辘辘的年代,往肚皮里塞上几只,一直甜到心坎里。

  乡村的土灶烧出的锅巴,这在现代化的电饭锅里,是永远也烧不出来的。米饭盛出,锅底留有厚厚金黄的锅巴。铲一块,嚼一嚼,“嘎嘣、嘎嘣”满嘴的香。

  光阴似箭,曾经简陋的厨房里,土灶,风箱,大铁锅,木锅盖,铜铲子,焦黄的锅巴,灶膛里跳跃着的柴火,灶台上香溢四散的农家菜肴,以及母亲常年起早摸黑灶前灶后忙碌的身影,这些它都承载着我们全家人,在那个清贫的年月里,太多太多幸福和快乐了。而它终将渐渐变成我匆匆岁月中,遥远又难忘的记忆了。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