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脉彰显时代内涵》的感悟
吴宝三
中国作协会员、绥化市作协主席白雪松近期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绥化地区四大传统文化遗产丛书之三”《文脉彰显时代内涵》送我拜读,嘱我写一篇序言,撰写序言谈不到,只谈点读后感吧,也算是没辜负老友的一片盛情。
通读这部作品,使我清晰地感受到,运用细节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已成为白雪松这部纪实文学创作的鲜明风格。他早年创作的《土黑雪白》散文集已经显露这一创作风格,通篇以细节落笔撰写得既朴实又厚重,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评为全省文学艺术创作二等奖。在此以后他又连续创作了《管中日月》《雨落听风》《晴耕雨读》等散文集,更是延续了这种创作风格,每部作品都把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连标题制作都是通过细节窥视宏观世界,《管中日月》就是如此。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细节创作风格不容易,而且长期坚持更为不易。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部《文脉彰显时代内涵》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几乎篇篇都有细节描写,而且把细节描写得鲜灵灵活生生,是那般具有烟火气、泥土味,看得出是植根大地,又脱离大地,一直在地面浮土上飞翔。这部著作描写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调是弘扬主旋律,但又不像政治考卷,也没有论文式的说教,更像流动在人们心中的涓涓细流。这些细流脱胎于生活,在生活这片沃土生长的长青树上,处处隐藏着无限的创作灵感,那是作家用心挖掘,真情追寻,从热腾腾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破土而出的细节。自然这些细节沾有“泥土”,带着“露珠”,经得起人们“咂摸”“咀嚼”,品味和欣赏也就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以平实而真情的张力,朴素而凝重的吸力,引起读者的深度共鸣和价值认同,这是那种“靠炫技种悬疑,以虚拟展情节”的套路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而作家本真地回归生活,扎根泥土,才追寻到最能折射太阳光辉的那一滴水,写出过往的故事,展示未来的蓝图,让人们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展望到一个向住的憧憬。
任何一种文体都离不开细节描写,纪实散文创作更强调写好细节。白雪松认为,纪实文学反映的是多彩的现实生活,既然现实是多彩的,也必然要有细节构成和呈现。把细节纳入作品中,才能营造出扑面而来的生活逼真,使作品更好地接近地气,呈现出活蹦乱跳的生活现场。作家在文本书写的大多是文化遗产,是过往的场景,但是在每个章节都有细节的展开,写好细节在这部作品已成为他的一种追求,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把“精”和“细”融通起来,在“细”中求“精”,用“精”表“细”,让精细出彩。在《品牌遗产展现新颖》一章中,他多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细节,巧妙地将细小的物象与伟大的创造关联在一起,使人们从事物的原点看到了已流逝的“曾在”。犹如作家自己所说,“透过针眼见世界,一片落瓣知春秋。表面看来是平静的湖面,水下却有着涡流拧转,既博大深邃又细微平和,有着气韵和文脉,更能撞击人心,拨动灵感。”因此他把细节描写作为文学创作的操守,坚持不懈地运用。作品出彩也就在情理之中。
细节虽然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往往被人们视而不觉。这是因为细节是潜在的隐藏的,而不是浅显易见的,也不能把现实中的琐碎生活现象都视为细节,并写到文本中,如果枝枝蔓蔓的细节太多,旁逸斜出的内容太杂,那就成了絮叨,成了碎片,不仅增加不了作品的文采,反而会让读者顿生讨厌。只有那些能够彰显事物底蕴和内涵的细节,能够密切为主题服务的细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细节。所以白雪松总是花费气力,用心追寻开掘,撕下那张汤汤水水看似严丝合缝的表皮,取出其中的血肉,去掉血肉中渗杂着的骨和筋,只留存精髓。这种精髓,是经过一番剥壳见核,去伪存真的功力才做到的。白雪松具有这种功力,他有一双慧眼,在这双慧眼上又戴着透视镜。他对风景区表叙的细节就证实了这点。
作家在书里收录了最典型的十个风景区,都称得上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这些风景区从表面上看都大同小异,都是山水花木的组合体,再搭配一些建筑物,融合一些自然现象,便形成了一个地域的风景区。对这些风景区白雪松经过深入调查走访,捕捉体悟到这些风景区却是各领风骚,独有特色,包含着各自的基因和文脉,孕育出内涵和底蕴。这一切都是通过细节呈现出来的,细节为人们提供了接近内涵的渠道和载体,白雪松致力写出了每个风景区独有的特色,微细的差异。
柳河风景区自然生态优美,但它被评为全国4A级风景区,全省最值得看的地方,并不在其,另有其它原因,这就是黑龙江省革委会在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并创造出当时被称谓最时髦的“新鲜经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作出重要批示。这无疑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鲜明特征。如何表叙柳河风景区,其内涵又是什么?白雪松吃模不准,他翻阅了《浪飞柳河》《那片神奇的山川》《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等,有关柳河论述的文史资料,先后三次到柳河走访调查,召开“五七”战士、领导干部、当地群众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界层的看法,大家一致看法,对“五七”干校的评价应当把握历史定位,用辩证的观点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这个事实存在,也不可回避。但学员们在奋斗中的获得,在拼搏中的积累,在磨难中的成长,以及学员在干校创造的业绩和硕果,应当得到充分展示和彰显。白雪松顿时豁然开朗,他认为这种奋斗精神正是柳河学员所凝集的柳河风景区的内涵。干校虽然停办了,远离了,但柳河人一直把张扬奋斗精神作为景区推进的主题,重视当时的场景,制作了四合院、抗洪场、拦河战仿真模型,还用雕塑、图片,精心设计和展现感人场面、典型人物、生动细节。捕捉到柳河风景区的内涵以后,作家紧紧抓住最典型的细节绘声绘色地描绘柳河人的奋斗精神,契合了新征程所需要的奋斗精神,这就实现了“双益”,使文章更有光彩,更具魅力。
文化遗产的细节也是变异的,演进的,并非一成不变。面对时代大潮,人是渺小的,是被裹挟的。在社会变革中,旧的将去还未去,新的将来还未来,这中间就有了裂缝。裂缝一般会表现在细节,由于人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性,很难避开裂缝,甚至掉进裂缝里,陷入荒诞和悖谬之中,很容易把踏实的事物看成悬浮,把正常的东西看成怪异,这也就很难延续和传承文化遗产。白雪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时刻保持一种警觉和清醒,舍得花费气力审视传统文化遗产,全力找到蕴含的精神内核。并以更加贴进生活、更加鲜活的细节,给文化遗产赋予时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人们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从而激发对文化遗产传承的自觉,在心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作家在书里写到一个叫天堂村的古村落,这个村只有一个自然屯。这个村的农舍建得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临湖建有廊桥拱桥,湖下游鱼穿梭,湖面野鸭嬉戏;更令人赞叹是这里古树林立,绿意盎然,“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号称“口袋公园”。先后被确定全国文明古村落、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入新时代以后,他们加大对古村落的开发力度,先后建起“山门怀古”“广场听歌”“绿林闻鸟”“文墨雕墙”“长廊赏墨”“老屋忆旧”等16个景点,使古村落散发出时代新韵。白雪松对这些新旧建筑群体,逐个深挖文化内涵,讲述古村记忆,使读者看到时光似水,流云舒卷,但古村不老,变得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光彩。顿感今天秉持的理念和古代一脉相承,留住乡愁的古韵,贵生焕发时代新生。一个方寸间,展现时代风景线,那一个个木雕石塑大多的取材古代典故,仿佛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就在眼前上演,真正使文化遗产火起来,也活起来。
细节是纪实文学特有的馈赠,它比欣赏、辨析、质询更有吸力,因为它能让人们看得见、触摸到文化遗产。如今,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珍爱老镇,观赏风景,史海泛波,追今抚昔,通过细节感受到时代变迁的痕迹,领悟文化遗产的魅力。岁月能使灿烂归于默然,也能使默然重现灿烂,这种转换的媒介和载体,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史资料中的细节。白雪松深知这一点,他看到了文化遗产蕴藏的历史价值,通过书写细节,极力彰显其内涵,使默然的东西变得灿烂。他呕心沥血,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把文化遗产展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文化遗产像沉入海底的宝石打捞出来,让其重放光芒,重现灿烂。
绥化地区地方戏曲丰富多彩,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发挥了“为古人塑形,为今人立魂”的独特功能。但许多优秀传统戏剧却丢掉放弃了。白雪松认为这是一大撼事。为挽救戏剧遗产,他特意设立一章,精心选择最为典型的十个剧种,紧紧抓住底蕴和内涵这条红线,把细节描写得生动感人。拉场戏《海伦往事》本是地方的一个小剧种,剧情也很简单,剧情讲述的是发生在海伦县一个小山村抗日的故事,本来村民成业和金枝约定近期结婚,但日军却侵占了这个小山村。正当两人推迟婚姻之际,金枝却被日本兵调戏杀害。成业打死了日本兵,抢回了金枝尸体,举行了悲壮的死亡婚礼,公开向日军宣战示威。全村热血青年没被日本人的残暴吓倒,反而唤醒了斗志,他们不再沉默,拿起猎枪,抬起头颅,挺起胸膛,纷纷参军入伍,加入到抗联部队。这处戏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进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获得各界瞩目,后又受邀到解放军总部礼堂演出,竟有71位将军到场观看,掌声雷动,座无虚席。此后又被评为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入选的剧目。白雪松是满含热泪,一字一泪撰写完剧情细节的,通过细节极力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岁月的打磨可能会轻易磨损外壳留下的印记,但无论如何却磨蚀不掉它的内涵。人们可以用现代理念去激活内涵,充实内质,极力彰显文化遗产涌动的永不枯竭的活力,白雪松把此看作责任,视为使命,演绎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对文化遗产的积累和叠加,接通历史的遂道,打开记忆的闸门。
文化遗产之所以千古流传,被人们所喜爱,就是它贴近人心,充盎情感,这正如著名作家歌德所说:“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他内心生活的标志。”白雪松写纪实文学的写作风格,就是把内心的体验和情感,通过细节真切地表述出来,那些优美的细节描写,看得出都是情感所激荡,是饱满内心的温暖表述,才写得那么鲜灵,那么富有情趣,穿越时空的尘埃,传递质地和谐的音响,犹如微风穿林般浅吟低唱。他许多章节对细节的描摹都着力复现生活现场,还原当时人们的感受,从而把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共情表达得真切自然,每个细节处处见真实也见真情。在《清官落泪》一节中,作家着力描写了奸夫滔妇残酷迫害童养媳的情形,他在文本中写道:“每演到悲痛处,台上台下哭声一片,台上的剧情好像一根长针刺透了台下观众的心,人们顿感四肢麻木,浑身冷得打颤发抖,上下牙齿碰得咯咯作响,那种生茬茬的痛像一锅沸腾的热油煎熬着观众的心。有个观众从座席站起来高喊,‘杀了这对狗男女’。”这样的细节描写,震撼人心,引起共鸣成为自然的事情。因为剧情把人们的心灵紧紧连结在一起,把过往的情感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让人们看到情感的火炬仍在燃烧,而且照明的空间越来越广,让人看了余味无穹。这样的细节描写,对文化遗产的传递和继承,要比那些花哨浮悬的讲述强得多,因为其具体、可感、动人,可以引导人们共同迈向艺术的无限时空。白雪松就是这样,他特别珍视和欣赏那些微小如尘的美好与感动的细节,尽情抒发对文化遗产的挚爱和衷情,洋溢着意境之美,哲思之美,唤起人们对遗产继承的自觉意识。而且无论是描写历史风貌的象征,还是刻画现实生活痕迹,总是寻找到那些带露水又有烟火气的细节进行抒情,写出的文化遗产令人感动,惹人注目。
文化遗产同过往生活有着不可测的、本质的、隐喻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细节上,它为当代回溯往事、追寻乡愁提供了一份重回现场的活生生见证。我们今天传承文化遗产,不仅要有回溯历史细节的眼光,还要有表达现实细节的眼光,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正如遗产在大地上播下一粒种子,却在春天里蓬勃生长成一片绿,这片绿仍保持着遗产的基因,保持着遗产的原点,这也就构成了特有的滋味和魅力,这是历史和现实相互认证和相互塑造的结果,而这种硕果充分表现在细节上。白雪松在书写过程中特意设置了“接续嫁接”一章,用虚拟的笔法,细腻的细节,真挚的抒情,洞开了幽深心灵的奥秘。其用意就是表明现代文艺无论如何创新,但都要让文化遗产的细节投射在文艺创新上,原味不能丢,基因不可变,因为原汁原味就是民族性、特质性,传统戏曲、民族舞蹈、民间美术等,那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为文化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这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涵养现代文明理念具有凝聚力,对实现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向心力。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原黑龙江省作协秘书长、《北方文学》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