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用情用心书写红色历史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2-27 字体:

——读白雪松散文集《来路铿锵》

  尹小华
 

  白雪松的散文集《来路铿锵》(团结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集结了46篇纪实散文,皆为波澜壮阔的红色篇章,再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场景和革命历史的真实画卷。该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始的红船起航开始,讴歌了革命先烈们无惧流血牺牲的英勇斗争精神,讲述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艰苦卓绝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是一部全力弘扬红色基因的优秀文学作品。

  白雪松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回原籍后,逐步成长为黑龙江省绥化市文联主席,退休后继续担任绥化市作家协会主席。创作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书籍,是他魂牵梦萦的夙愿:“写不出这部书,连睡觉都不香,那是我日思梦想的事。”这些年,白雪松开启了红色之旅,赏自然美景,也探历史文化,参观过许多革命圣地旧址。行走让他发现,让他感悟,让他收获——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探访红色遗址,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位位革命英雄、一种种革命精神、一件件革命文物,展现着自辛亥革命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白雪松重温着那段峥嵘岁月,回顾着我们党一路走过的伟大征程,感悟着伟大精神书写的不朽奇迹,百感交集,夜不能寐,为了向党百岁诞辰献礼,白雪松每天都写到凌晨,初稿形成后,又反复进行了修改,终将《来路铿锵》与读者见面。

  作品具有宏大的信息量,史料详实,故事鲜活,立体真实,可亲可信,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些时间重量,都描绘得精确到位,那烽火硝烟的岁月、那浴血奋战的场景,使人犹如身临其境。英雄人物时隐时现,历史画面萦绕脑际,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印迹清晰可见,留存窑洞的体温依稀尚存。从字里行间,能够闻到鼻息,触摸到体温,甚至能听到笑声。每一个篇章都根植血脉、连接地气,见人见事见思想,见风骨见血肉见灵魂。作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入微,用情用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吸引人们跟随人物的命运轨迹展开思考,展示了革命前辈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活灵活现地还原历史。从中不难感受到,作者为此花费的巨大心血——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精心考证、从历史深处挖掘感人肺腑的鲜活事例,力求深入理解把握每一个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将历史真相呈现给广大读者。

  在典型的环境中创造典型人物。恩格斯有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艺术典型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独特性。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来路铿锵》便是如此,作者通过讲述革命典型的历史故事,塑造了崭新的革命人物形象。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是残酷血腥的,但也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闪烁着情感的力量。温暖感人,启发心智,荡涤灵魂。即使写到伤病员,也尽情地抒发他们对党的赤子之心和对革命同志的真挚情感。《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开始燎原》一文中讲到,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用来清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清洗伤口,把那一包包食盐藏在床铺底下。到1928年底,根据地的食盐已完全断绝,伤病员已没有一点食盐可用的时候,张师长把所藏的一包包食盐全部捐给了那些急需食盐清洗伤口的重伤员,而他自己的伤口却因为没有很好地消炎而感染溃烂,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读后使人心跳加剧,泪如泉涌。

  《来路铿锵》是一部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难曲折历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如《一轮红日从韶山升起》中讲述到,1955年,毛泽东主席月工资404.8元,因为家庭人口多,生活负担重,开销要精打细算。工作人员为他作了家庭开支计划。送审时,毛泽东认为每天3元的伙食费标准太高,工作人员解释道:“这3块钱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泽东沉吟半晌,才提笔写下“照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毛泽东一家也像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凭各种票证限量购物。展览馆里陈列着北京市民个人购物证,毛泽东以“李德胜”之名购物。1950年,毛泽东购置了一件睡衣,此后补了一次又一次,直到1971年睡衣退役时,上面竟然有73个补丁。今天,我们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中国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文学的功用,就是试图将那些过往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思想、使其再度绽放。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主动融入社会、融入人民、融入伟大变革的新时代,用力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写出上接文脉、下接地气、深受人民喜爱的磅礴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路虽远,行则将至。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