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当《猎人笔记》成为经典名著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2-20 字体:

刘薇
 

  《猎人笔记》成书于十九世纪中叶,是屠格涅夫在俄罗斯进步杂志《现代人》陆续发表的二十五篇反农奴制的特写,总的题目由编辑命名。《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作品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这部作品在屠格涅夫的创作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猎人笔记》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以猎人的行猎为线索,穿起了25个独立成篇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笔记”,记述了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生活,看似普通的主题缘何成为经典名著,打开这部书,答案就像书中描写的大自然中清新的森林和草原,带着野草的原始味道铺面而来。

  伴随着屠格涅夫充满优美笔调的叙述,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地主的残暴和自私,农民的善良和智慧,像一首首娓娓道来的抒情歌曲缓缓地流淌、回旋在耳际,汇聚成一部动人心弦、色彩斑斓的交响乐章,奏响在充满异域风情的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

  翻看第一乐章,《霍里和卡利内奇》就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写法就是《猎人笔记》成为经典名著的压舱石。作者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里的现实主义传统,阐明了当时生活中前人所未注意或未涉及的方面。正像别林斯基在评述《霍里和卡利内奇》时所说:在屠格涅夫以前任何人都没有这样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霍里和卡利内奇》里,作者把不受地主保护的霍里生活很好与有行猎老爷的保护,反倒连买双皮鞋钱都没有的卡利内奇做了鲜明对比。除了这两个人物,作者在《猎人笔记》里给农奴制时代俄罗斯的地主们画了一系列逼真的肖像。这里有自命不凡的兹韦尔科夫,穷奢极欲的彼得·伊里奇伯爵,千方百计折磨奴仆的科莫夫,表面仁慈而实则凶残的佩诺奇金等。列宁曾在文章中引用过佩诺奇金的形象用于说明农奴主的虚伪。屠格涅夫被看作“现实主义派的领袖之一”,乔治·桑和莫泊桑都把他成为自己的老师。

  《猎人笔记》的成功除了优秀的现实主义写法外,更是它独具特色的写作技巧。作者采用见闻录的形式,扛着猎枪深入到附近农村,通过“行猎”这条主线刻画了地主、管家、磨坊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奴家孩子等众多形象,描写人物真实具体,描绘景色灵动隽永,散文化、诗歌化的文字里浸透着大自然芬芳的气息。

  赫尔岑称《猎人笔记》为屠格涅夫的杰作,他说:屠格涅夫从来不堆砌浓重的颜料,从来不采用过分生硬的语言。相反,他叙述得非常委婉,经常用细腻的笔调,这种笔调大大加强了这一富有诗意的反农奴制的控诉书所给人的印象。”

  诗意化的语言,对大自然描写营造诗的意境,是《猎人笔记》的突出特点:晨曦中的森林清晨、夜色中沉默的草原、白色尖顶教堂、深秋里笔直金黄的白桦林、像玻璃一样清澈的空气、空气中散播着苦艾、黑麦和荞麦的清香,澄明纯净的溪流,农舍里点着的松明发出红色的光芒……处处营造着唯美与空灵。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猎人笔记》独有的表达。正如《白净草原》里的描写:太阳不像火一样燃烧,它散布着柔和的红晕,也不像暴风雨前的暗红,显得明净清澈,灿烂可爱。与之对应的就是对孩子们的描写:他们不戴帽子,穿着旧皮袄,骑在最活泼的驽马上,高兴地叫嚷着,摆动着手脚向前飞驰,跳得高高的,大声地欢笑。白净的草原上一群单纯快乐的孩子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森林和草原》里的描写:知更鸟的金嗓子欢愉地发出天真烂漫的絮絮叨叨声,这声音和铃兰的芳香很调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亦如《森林和草原》篇尾写到:我正好又讲到了春天,在春天容易离别,在春天,幸福的人也会被吸引到远方去。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