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走进乡村看变化系列报道(40)
兴华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措促进乡村振兴
文/摄 潘成军 特约记者 段洪伟 全媒体记者 孙曙光

自青冈县城向东北方向行进45公里,就走进了地处低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的青冈县兴华镇。沿途的风景惹人醉,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的兴华镇在这仲秋时节自然是垄上一片秋色:田里稻穗飘香,地里玉米泛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

落实玉米种植面积9万亩、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大豆种植面积4.6万亩、青储玉米种植面积1.2万亩,发展工业大麻、中草药等特色作物种植1万亩,兴华镇党委书记张福生如数家珍一般告诉记者这些数据。他说,今年兴华镇依托4.5万亩高质量整地基础,全力推进以大豆为重点的产业调整,落靠种植目标,全力落实农业产业目标,并依托农业联合社及产业特点,全力打造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围绕二场村高油高蛋白大豆示范园区和通泉村水稻高产示范园区,重点打造了两个1000亩的乡镇级园区。双兴村重点以土地托管、代耕和流转等方式,建设核心区3000亩,辐射引带周边村屯的万亩玉米高产高效攻关示范区;同时,落实养殖目标,依托生猪和肉牛养殖合作社,全镇现有肉牛养殖大户75户,饲养量2950头,生猪养殖大户110户6210头,与去年相比,新增肉牛养殖大户12户、生猪养殖大户18户,随着肉牛和生猪价格回暖,促进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转良变好。同时积极推进农田基础建设。兴华镇高标准水田改造项目,稳步在通河村、庆平村、胜利村、兴华村建设实施,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将形成3.1万亩水田高标准农田,标准区内实现道路及排水渠道全部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旱田建设已对上申报,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兴华镇通过入户走访、部门预警、自主申报等方式,每月开展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全镇脱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农户情况,符合监测标准的及时纳入,并进行针对性帮扶。5月份,兴华镇结合《青冈县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通知要求,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等对全镇所有农村人口开展了一次全面排查,重点关注脱贫时间早、2021年家庭人均收入低、低保对象等8类群体,围绕家庭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全面排查,同时建立清单台账,立行立改,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重点对全镇766户(1724人)脱贫户、35户(71人)监测对象进行分类帮扶、精准施策,主要是通过产业、就业、金融、综合保障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确保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产业要发展,群众要增收,项目必须要先行。兴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波告诉记者,兴华镇依托资源优势、人缘优势,今年引入黑龙江卓田食品有限公司,在胜利水库北侧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1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2000平方米的豆制品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干豆腐、大豆腐、腐竹、豆皮等,注册商标为“真功腐”,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深度合作,原料基地使用东北农业大学高营养豆种,生产过程由东北农大监制,预计年加工大豆5000吨。目前项目厂房、场地已完成建设,豆制品生产线机械设备正在陆续订购,10月初将投产。兴华镇在依托铁骑力士和光伏产业基础上,双兴村金程联合社、二场村鹏邨联合社、秸秆收储中心及其他行政村农业合作组织等重点扶贫产业与全镇脱贫户,建立起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分红、到企业和合作社务工、外出就业和政策支持种养业等方式,脱贫户年可增收3500元。同时设置了护林员、保洁员、秸秆禁烧巡视员等341个岗位,脱贫户实现增收1000元。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年初以来,兴华镇就开始大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今春至今,聚焦畜禽粪污这一难点问题,不断创新举措进行集中攻坚。自3月份以来,兴华镇党委、政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整治方案要求,由村外到屯内、由街道两侧到居户庭院全面开展了两次大整治,尤其是对畜禽粪污采取上大机械、下大力气集中治理,将全镇粪污、垃圾堆进行了彻底清理,转运至集中收集点。上半年新建粪污收集点14处,共计26处,各村养殖户所产粪污均有指定地点拉运和存放。兴华镇党委组织包村领导和村支部书记进行了两次环境大拉练,有效促动了村屯环境的改善。各村也建立健全了环境管护机制,实施常态化管理村屯环境,保持常清常洁。同时充分利用秸秆与粪污进行搀拌、沤制农家肥,达到6.5万立方米,施用面积3.2万亩。此外,兴华镇坚持做好河长制工作,镇村干部常态化巡查沟河生态情况,发现农药瓶、垃圾等杂物及时清理。同时针对双华村、安乐村等侵蚀沟河进行了高标准治理,实施削坡、插柳,有效保护了河床及现有耕地。今年新栽植农房林、街道林等70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