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健康为党工作五十年,我做到了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8-17 字体:

——老工程师刘桂桐的平凡人生

全媒体记者 李海军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仿佛一转眼,当年那个年轻的大学工科毕业生如今已经白发如雪,年过八旬。当年,他从一个小亡国奴到1947年东北解放开始读书,再到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直至2000年光荣退休。之后又分别在几家企业里为社会贡献余热,直到八十岁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他为企业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就是原绥化八一齿轮厂总工程师刘桂桐。

初出茅庐,他就展示出惊人的才华

  1963年的7月,刘桂桐从哈尔滨工学院(今哈尔滨理工大学前身)毕业。记得在当时的毕业典礼上,学校的领导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这是党中央和高教部对他们那群天之骄子的期望。那句话,刘桂桐不仅清楚地听到了,也铭刻在了心底。

  当年的大学毕业生觉悟很高,是绝对服从国家分配的。他们都有一种“螺丝钉精神”,就是不管被分配到什么单位,都要像螺丝钉一样固定在那里,不仅要安心工作,还要闪闪发光,做出成绩。

  刘桂桐被分配到了绥化地区的一家省直企业:八一拖拉机配件厂,这家工厂就是老绥化人都知道的八一齿轮厂。按照当时的要求,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都要在基层至少工作一年,刘桂桐被安排在机械加工车间的机修组。这是一项要和各类机床打交道的工作,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机床医生”。在工作中,刘桂桐虚心向各位师傅学习,向实践学习。工作虽然又脏又累,但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深厚而扎实的基础。那个时候,刘桂桐认真做好每一次的维修测绘工作,也和师傅们经常切磋机修理论,还先后设计了多种不同尺寸的平尺、平板、刮刀、过桥等机床维修用的研、检具。由此,使机修组从最初只能搞零修,发展到后来能够进行大、中修。

  1965年初,刘桂桐首次设计了一台生产中急需的“大孔车床”(φ150mm),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五倍多。刘桂桐不仅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人生的快乐。同年八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单位安排刘桂桐参加了“社教工作队”。他先后到海伦的农村和绥化城里的事业单位搞社教工作,这对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技术人员来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今后的工作十分有益。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浩劫,让我国的经济社会倒退了至少20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期间,大学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人帮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

  尽管如此,刘桂桐和他的同事们还是顶着种种压力,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很多重大任务。1967年,省厅紧急下达了一批援助坦桑尼亚的机械加工任务,刘桂桐和师傅们一起反复实践,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受到上级的好评。在随后绥化地区组织的青冈轴承厂会战中,刘桂桐还独立设计了一台“钢球研磨机”。

  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趋于紧张。1970年上级要求有规模的工厂企业要划拨出一个角落,建立一条军品生产线,即所谓的“一厂、一角、一线”。上级交给八一厂的军品任务是加工生产半自动步枪的枪芯,要求尽快拿出样品并批量生产。任务紧迫,但当时的工厂并没有生产军品的专用设备。为了完成任务,厂领导把设计这套专用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刘桂桐。组织的高度信任,让刘桂桐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在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刘桂桐开始了紧张的图纸设计工作。这期间,刘桂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刘桂酮先后设计完成了立、卧两用的XJ6020型的“专用小铣床”(即“反修号专用铣床”),“专用六角头车床”“专用小外圆磨床”“打杆机”等多种专用设备,顺利组成了一条完整的枪芯加工生产线,刘桂桐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再立新功。1971年,由刘桂桐设计的“反修号专用铣床”,因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样机还送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全国军工生产专用设备展览会”。那一年,刘桂桐才30岁。

  八一厂生产多种齿轮。可长期以来,拉削内孔用的大量拉刀却要由销售人员频繁地送到哈尔滨工具厂去刃磨,既费时、费钱、又影响生产。为此,刘桂桐设计了一台“拉刀刃磨床”。从此,结束了八一厂不能刃磨拉刀的历史。拉刀的刃磨可以在自己的车间随时进行了,既节省了人力、财力,又极大地方便了生产。还帮助附近的兄弟单位解决了刃磨拉刀的困难。

  企业还生产多种花键轴。而每根轴的平头、打中心孔工序的劳动强度都很大,生产效率很低。为此,刘桂桐设计了一台“铣钻联合机床”(平头打孔机),使一根轴的两端面和两端中心孔在一次装夹中全部完成,既保证了位置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两倍多,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这是一台由两个组合式动力头构成的半自动机床,设备新颖、先进。对此,当时的党委书记和厂长还专门来到车间,在这台专机前和刘桂桐合影留念。另外,为了解决工厂拉削能力不足的问题,刘桂桐还设计了一台40吨的大拉床,从而提高了拉削能力,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文革结束,刘桂桐的人生也迎来了春天

  1976年末,打倒了四人帮,举国欢腾,中国社会重入正轨。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年初,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全党和全民的共识。从此,被压抑多年的知识分子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无穷的活力。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八十不算老,七十多来兮,六十小弟弟”,他们誓言要把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壮心,让年轻的刘桂桐倍受激励。在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发言时,刘桂桐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陈景润同志39岁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惊人毅力,学习杨乐、张广厚同志在不满40岁的时候发现了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函数关系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学习曲立达同志25岁掌握了四门外语、并翻译了二百多万字科技文献的钻研精神。我还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团结、再团结。团结工人师傅,团结科技人员,团结所有为四化而奋斗的人们。”刘桂桐决心在今后工作中拿出更多的成果,取得更大的成绩。

  从那时开始,刘桂桐把一天当成两天过,力争多为工厂做贡献。按照当时的产品图纸和工艺要求,刘桂桐先后设计了从车加工工序开始到滚、插等制齿工序的180个工装。还设计完成了“花键综合塞规”“锥度量规”等七大类76个专用量具。搞成了“滚齿机去刺装置”“组合式花键轴铣刀”等20余项技术革新。这些技术创新,对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桂桐还成功地推行使用了M3水性合成拉孔液,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收入3万余元。为了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刘桂桐还尝试在单能机上配置“直角坐标型液压机械手”的总装图设计,并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关于“工业机械手浅谈”的技术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由于出色的表现,刘桂桐先后被评为八一厂、绥化市和黑龙江省农机系统的技术革新能手。在工厂举办的职工技术学习的教学中被评为模范教师,多次被评为工厂的先进生产者。

  当年铭记在心的“螺丝钉精神”始终在陪伴着刘桂桐,并激励努力前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绥化八一厂也开始摆脱计划经济的生产安排,自己去开拓市场,自己去找“食儿”吃。为了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1980年,工厂把省公司下达的设计大直径(φ140mm-φ160mm)双冲头蜂窝煤机的主设计任务交给了刘桂桐。刘桂桐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图纸设计和样机生产,产品在1980年11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该煤机从模筒进料、拨转、冲压、出煤到扫刷均为自动。煤饼经一次冲压成型,具有工作平稳可靠、噪声低、操作简单和一机多能等特点。产品批量生产后,畅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多个省市,仅此一个产品,刘桂桐就为工厂新创产值近70万元。“双冲头蜂窝煤机”曾获得1982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刘桂桐还应邀代表工厂出席了在省城哈尔滨召开的奖励大会。

  1981年,刘桂桐又设计了省公司下达的、国内第一台“三合一速燃蜂窝煤机”(φ200mmX100mm)。三合一速燃煤饼是由点火剂、引燃层和本体煤等三个部分压制成型。它具有引火快,烟雾少、省木材、少污染等优点。曾有客户在使用该产品后,频频竖起大拇指,一连说了几个“心满意足”!

  1982年,刘桂桐还把当年工厂大量积压的工农-12型三轮手扶拖拉机,改造成了小四轮拖拉机,使之由滞销变为畅销,为企业盘活了资金,增加了效益。刘桂桐曾在企业的分厂技术部、产品开发部担任领导,由于懂技术会管理,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扬其长、避其短,本着高效率、快节奏的要求,积极开发了多种新产品,人人勤奋有目标,事事长进有成果,部门年年被评为企业的先进单位。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让自己从思想和技术上都不落伍,1985年,刘桂桐参加了由机械工业部和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的“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的学习。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外,刘桂桐还起早贪晚地学习了“线性代数”“机械产品艺术造型基础”“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基础”“机械精密测量技术”“电子计算机原理和语言”“技术经济与价值分析”“机械专业英语”“切削讲座”“特种加工”、“噪声与降噪技术”等十门新课程,累计达到了三十五学分。刘桂桐在48岁那年,获取了“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的毕业证书,而且刘桂桐还是黑龙江省本科生进修学习后获取该证书的第一人。掌握了大量新知识,刘桂桐更是如鱼得水。由他主持编制的“TY2015型农用运输车变速箱技术条件”的企业标准,编写内容全面,技术指标先进、合理,得到审定小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该标准于1987年9月在省机械研究所顺利通过了省级审定。审定结论有这样的评语:该《技术条件》在主要技术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内空白。很快,用该企标指导生产的“TY-2015型农用运输车变速箱”总成样机,于88年3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上级技术部门对该样机的评语不吝溢美之词:该变速箱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内空白,可以投入批量生产。

  由于卓越的表现,刘桂桐多次应邀以评委等身份参加了省、地不同内容的技术鉴定会。刘桂桐还在黑龙江省标准计量情报研究所出版的国家二级刊物《标准与计量》上发表了题为《怎样提高制定修订标准的水平》的长篇论文。由于多年以来的苦干、实干,刘桂桐的名字在业内渐趋知名,曾被编入多种“中国专家大辞典”。

为党健康工作50年,我做到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很多工厂企业开始承包经营。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极大地调动了生活积极性,各承包单位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适应新形势,刘桂桐多次去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相关企业,利用各种关系为企业争取了大量订单。

  2000年4月,刘桂桐在给企业设计了一台加工新变速箱的“多头组合镗床”整套图纸后,于2000年四月份光荣退休了。

  退休,是一个人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退休了意味着而后的生活时空再也不同于以往了。这时,当年毕业时组织上“健康为党工作五十年”嘱托又浮上心头。八一齿轮厂,这是让自己献出了全部青春岁月的地方,漫长的37个春秋,让刘桂桐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园。直到今天,刘桂桐还清晰地记得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每一位师傅和同事,还无限留恋那里的每一座厂房、车间,每一棵绿树和每一台机床……

  虽然年过花甲,但刘桂桐的头脑依然灵活,身体也很强健。刘桂桐决定要按照“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的初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工作下去。于是他南下廊坊、天津等地,在同学创办的机械加工公司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和潜能。

  斗转星移,现在技术进步的速度太快了。当年,我们搞技术是“趴图板”,现在则全部是电脑制图。为了适应新形势,刘桂桐又从汉语拼音学起,再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虽然很辛苦,但工作需要,他乐此不疲。用新掌握的CAD技术,刘桂桐主动整顿了公司的原有图纸,使之更规范,从而对稳定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他还和化工部的一位工程师共同设计了一台“磨粉机”,用来加工塑模使用的料粉。另外,为了新成立的机械加工公司有更多、更充足的订单,刘桂桐多次在开发区“走街串巷、挨门拜访”,先后从研究所、高铁、部队等20多家单位争取来了大量订单。他还根据生产需要,为公司联系购买了多台数控高新加工设备,使公司的产品由少到多,由普通到高端,产值和利润都迅速增加。此外,刘桂桐还负责编制公司的月生产计划,并亲自登上讲台,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培训。每每想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辛劳,刘桂桐的心里就感到十分欣慰。从离开大学校园的1963年起,到新世纪的2013年,刘桂桐整整工作了50个年头,他完成了组织的嘱托,也实现了自己心的夙愿。

  回想自己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工作的一生。虽然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努力了,也尽力了,没有辱没党员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刘桂桐一生政治意识和学习意识极强,他从参加工作就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关注党和国家大事,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退休。

  刘桂桐是一个“闯关东”人的后代,祖籍在河北省献县。还是在幼小的时候就亲耳听母亲讲过日本兵在老家农村的麦地里杀害中国人的暴行。1945年抗战胜利时,刘桂桐也亲眼看见了苏联红军持枪进驻的情景和小日本投降逃跑时的狼狈相。建国后,刘桂桐曾在绥化火车站参加欢送抗美援朝的“铁路95号机车组”赴朝,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烈士的追悼会。所以,在采访的最后,作为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刘桂桐说,我们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他想告诉年轻一代,虽然我们今天生活好了,中国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我们时刻应该保持忧患和危机意识。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把我国国防建设得更加强大,中国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幸福,更安康,中国人民才不会再受任何外敌的欺凌。

  最后,我们用刘桂桐老人写的几句打油诗来结束本文:八旬老翁,不忘初衷;为民服务,乐奔西东;老骥伏枥,不枉此生;诚望后人,富国强兵!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