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特殊的精神标识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8-01 字体:

——读《旧民俗闪耀在新时代》

三姑石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于乡间的民俗“一定要传承好,整合好,利用好。”关注乡土民俗建设的学者也多次呼吁,“对于乡土民俗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急需搜集整理成书,现在流传在东北地区民俗知情的老人越来越少,即使知道的老人也可能是只言片语,如果不及时抢救,系统整理,就有彻底消失的可能。”庆安县七十一岁的退伍老兵宋杰从众多东北民俗中精选有代表性的民俗,集锦成《旧风俗闪耀在新时代》一书。

  在这部《旧民俗闪耀在新时代》,用活生生事实,集中反映了大众对民俗的兴趣和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殊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一种宝藏,也是一种潜能,它长期在民间流传,被民众广泛接受,并且能够持续传承,正是因为它引起了民众思想共鸣和感情共融。这些收集到的民俗,不是简单地照录和复制,而是深入挖掘到其内涵和本质,突出撰写每篇民俗蕴含的情感,让情感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沿着这条红线,对每一个民俗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社会的影响、着力进行寻根求源,从探源中找到情感底色,表叙地如此栩栩如生,既与民心相融,又和时代相通,成为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文明赓续。

  这些民俗过年也好,度节也罢,都是祈求平安,谋求幸福,让人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正是基于这点,才勾连起展望情怀,激活了过往记忆,盘活了文化魅力,呈现出对文化的积淀,情感的凝聚;但又不拘泥传统,不迎合流俗,极力彰显文化的张力,突出时代的活力。这种对民俗新颖的表达,既给生活加分,也给节日添彩。

  人们常常感到昨天已经远去,甚至对远去变得淡忘、冷漠与麻木。这也难怪民俗在民间根深蒂固。这部文集有着别具一格的独创性。它的独特就在于用全新的视角,对每一个民俗在追述中有拷问,有反思,也就有了纯度的真实感,有了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这部作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东北民俗民风中所展现的淳朴、厚道与善良,故事情节简单自然,细节真实细腻,淡淡的苦涩中透出浅浅的忧伤。看得出作者对岁月是经过长时间的过滤,沉淀后更准确地解读了那个时代。过去岁月产生的民俗,与当下时代的距离拉得越长,情感上的距离反而拉得越近。这种表述似乎像长焦镜头,距离越长,越能表现细节,该忽略的,自然淡化了;该突出的,反而更密切了,也更清晰了。

  民俗是一个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记忆,它是通过一个个民俗来展现的,所以说民俗铭刻着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民俗这一文化遗产,不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要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激活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诚如作者在书中写的:“春联已不单单是春联,而是中国人的心灵底片,是传统大戏;窗花也不单单是窗花,而是中国人的心灵图纸,是生命的吟唱。爆竹是中国人向天地致敬的媒介,饺子则是以食感恩的载体。”在《回家拜年》一节中,作者突出写一个“回”字,“在回家的路上,有多少双眼睛,望着村头的路口,盼着儿女出现在视线里,年夜饺子还留在锅里,给孙辈的压岁钱还装在兜里,只等那清脆的‘爷爷奶奶’的喊声响在耳边。”这种描写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情感魅力,也最有力地证明,年俗是根系所在,灵魂所在。

  民俗中的节日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节日,既然是文化节日,就必须具备文化气息和文化元素,如果缺少了这一点,那就丢弃了民俗的根和魂。节日的民俗不管如何营造都不能丢了欢乐祥和的家庭气氛这一要素。在这部文集里写到了许多节日民俗,当然也写到民俗要与时俱进,要改革和创新,但他特别强调的仍旧是过节过的是亲情,是团聚,是情感,一家人自己动手,准备过节的物品其乐融融,热热闹闹。到饭馆吃顿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已经多层面的渗入到民俗中,原本高雅而实用楹联与书法相结合的艺术,逐渐演变成低俗的商品文化产物,这必然会导致缺少情操,缺少情感,丢失了节俗的氛围。

  通读这部百篇民俗集锦,最鲜明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有着情感之美。民俗产生于民间,终要回归于民间,服务于民俗,必须融入感情,以感情之美作为中心,如果离开了情感的参与,其作品是不成立的,也不会引起共鸣,大众也不会接受。从这部文集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得出,他把情感作为基调,突出写情感,写得撞人心扉,这才使得每篇民俗都能够拨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产生一种“哭要出声,痛要落泪”的效果。如果丢失情感,只介绍某一种民俗做法,那就犹如稀薄的空气,让人难以触摸。他把情感作为撰写民俗的生命,下足功夫表达情感。他突出写情感,却又不赤裸地表白情感,而是把情感写得潜在、隐藏、内敛,以一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状态呈现出来,让情感隐匿地表达,轻盈地渗透,使作品的内涵却有着强烈的张力。这种表达是通过故事细节呈现,表达得如此深沉凝重,抒发得如此厚实淳朴。

  这部《旧民俗闪耀在新时代》所表达的感情是朴实直率的,没有矫样造作,写得非常真挚饱满,通篇弥漫着烟火气和泥土味。他也写到景、写到事,但始终移情入景,托物言志,借事抒情,把真挚情感倾注到笔端,似乎有股清泉缓缓注入心田,在清新里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自然也就把民俗当作瑰宝传承下去,并让它在新时代流光溢彩。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