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龙 特约记者 刘峰 全媒体记者 陈骁
“身为党员干部,始终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2020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确权登记局副局长张铭程作为省委“六个一批”选派年轻干部,挂职驻北林区东富镇腰房村第一书记。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组织上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更是贴近群众、为民服务的一次良好契机。
自任职那一刻起,张铭程便严格要求自己。近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张铭程用心描绘美丽乡村振兴画卷,腰房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党支部、“省级”首届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双百”典型案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乡村振兴代表等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表彰和荣誉中凝聚了张铭程的心血和汗水,更体现了村民对他的认可。
帮助制订村规民约
“大家知道什么是移风易俗、如何推进吗?”自驻村以来,张铭程经常走进村民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传统道德文化,提升富美和谐乡村的品质内涵,并协调村里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文明院落等评选活动,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敬老孝亲的社会氛围,传播文明新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支部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制订出村民普遍认可的村规民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教育,形成了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良好风尚。
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为贫困农户送去生活物资,看望孤寡老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氛围。
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张铭程多方协调,多面发力,打造“一村一品”,形成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力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实现村民共同增收,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在张铭程协调下,腰房村培植优势产业,投资1856.37万元建设扶贫冷库一处,项目占地9000平方米,速冻冷库6300平方米,全年效益可带动脱贫户增收100万元,解决村内22个公益岗位工资,保证脱贫户收入,防止返贫。加强资产资源管理,二手车市场项目年租金可达30万元、河套草原地年租金20万元;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创办了亿达蔬菜经销有限公司,每年产销保鲜蔬菜水果4000吨,产品销往黑河、北安、伊春等30个市县,年销售额600万元,纯利润120万元。常年用工30余人,包括精准扶贫户5人。
产业的发展铺就了腰房村的致富之路,更有力地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着手破解农民就医难
“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句农村广泛流传的谚语,生动地体现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境。
张铭程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腰房村也存在医疗人员短缺、医疗资源不足等“看病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张铭程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并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腰房村建成了面积140平方米,设有诊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宣传室及药房,配备B超、心电、远程医疗设备、全域监控等高质量设备的村卫生室,并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远程医疗,实现了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向大医院专家问诊的愿望,打造了“看病不求人,问诊不出村”的惠民工程。2020年,腰房村再次将服务大厅建设提档升级,实现了村民“办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腰房村目前已达到开具相关证明5分钟办结,为村民免费提供打印、扫描、复印、代办等服务,得到村民的认可。
主动参与防控疫情
2020年春节,绥化全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进入应急状态。作为省自然资源厅下派干部,回城的通行证早已发到手中,张铭程却选择了留下。
面对高强度、无间歇的疫情防控工作,张铭程不敢有一丝马虎。全员核酸检测,他逐户通知宣传,组织核酸检测;卡口值守,他明确最严格的管理方式,24小时专人值守,设立“警戒线”;作为省自然资源厅下派干部,多次争取“娘家”支持,协调防控物资保障……面对无情的新冠疫情,张铭程舍小家、为大家,用汗水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坚强堡垒,保护腰房村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多方协调铺设“富民路”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腰房村紧挨市区,过往车辆较多,日渐老化的村屯路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如何早日实现路畅民安的新面貌,成为张铭程书记的一块“心病”。
听取民意、实地调研、谋划方案……成了张铭程每天的工作内容。跑省里争取资金,往市里上报计划,到区里勘察破损路面,再到镇里争取配合,这样的省、市、区、镇沟通协调着。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省里明确了资金,市里明确了计划,区里明确了2022年开工。张铭程提出,可不可以在今年9月份前开始施工建设,他想在挂职结束前与村民共同见证这民之所盼的“富民路”能够铺设完工。区里答应了张铭程这个饱含深情的请求。
建设党建长廊,栽植花草近万株,治理人居环境,坚韧不拔,打破基层工作困境……张铭程用心描绘着更加色彩斑斓、更加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虽然,张铭程的挂职期就要接近尾声,但在他心中,北林区腰房村是他的第二故乡,故乡农村美不美、村民富不富也成为了张铭程心中的一份永恒不变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