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万希龙 全媒体记者 宋博文
“太感谢北京来我村任职的第一书记了,不仅带我脱了贫,还给我家换了窗户,在门口修了桥涵和路边沟。”5月4日,自然资源部驻长发村第一书记王麟在和村民宣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时,说到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脱贫户于喜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2015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先后向长发村选派4任第一书记,接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他们以党建为引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帮助村集体大力发展产业、优化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引领乡风文明,积极解决村民们的急难愁盼,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一书记到长发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组织建设,打造战斗堡垒,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组织党员讲党课、读原著、写心得,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通过开展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支部看老电影、支部委员下村屯等主题活动,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并通过表彰优秀共产党员、脱贫之星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团结力、向心力。经过不断努力,长发村不但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还被评为绥化市精神文明标兵村。
第一书记通过向自然资源部争取到产业帮扶资金,成立了自己的村农机服务队,先后购置20余台农用机械。村民李景刚高兴地说:“去年村里新买的两台玉米收割机,地收得干净不说,还基本上不掉棒不掉粒儿,比以前省事儿多了。”村里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村民更加方便高效地开展作业,为增产增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并节省租用设备资金6万余元,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500元。第一书记还以产业模式驱动集体经济,积极落实地方政策,发展新型光伏产业,建设450千瓦光伏项目,每年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脱贫户户均直接增收2000余元,并联系海伦市龙头企业,发展黏玉米种植和大鹅养殖产业,脱贫户户均直接增收1500元左右。现在的长发村不仅摆脱了债务大山,村民的腰包也变得“鼓”起来了。
过去村里没有路灯,天一黑,村里人就都不怎么愿意出门,第一书记协调自然资源部相关单位,在村里安装了89盏路灯,这一盏盏路灯给村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群众事情无小事,只要村民有需求,第一书记就会尽全力满足。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村民需求,自然资源部先后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农作物晾晒场,供周边村民晾晒农作物无偿使用。新建300平方米农机库房,减轻村集体农机具折损,延长使用寿命。在村内重点点位埋设水泥涵管60根,修建路边沟4025米,入户涵181个,改善长发村卫生环境。着眼做好帮扶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先后为41家帮扶户维修更换破损门窗屋顶和危险老化电路,硬化门前泥泞小路,还为残疾特困户新建住房,落实各项政策保障。
牢牢把握好思想宣传主阵地,设立党建、帮扶、村规民约宣传栏,推动“三带两扶”持续深入开展,并购置文体设施,定制长发村健身秧歌队秧歌服、建设篮球场和乒乓球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2019年春节,策划举办了长发村历史上第一次村民“春晚”。在建党一百周年庆祝活动中,为村民安排了接地气的文化活动,通过播放爱国题材电影,让广大群众深感党领导下祖国的强大。通过这些紧密联系群众的活动,丰富乡村文体生活,群众生产生活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6年多来,自然资源部驻长发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驻村帮扶职能作用,依靠本单位帮扶力量,为长发村发展建设提供强大支持,有效将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建设等成功经验引进来,凝聚成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长发村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