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老了
西川
一个人老了,在目光和谈吐之间,
在黄瓜和茶叶之间,
像烟上升,像水下降。黑暗迫近。
在黑暗之间,白了头发,脱了牙齿。
像旧时代的一段逸闻,
像戏曲中的一个配角。一个人老了。
秋天的大幕沉重的落下!?
露水是凉的。音乐一意孤行。
他看到落伍的大雁、熄灭的火、
庸才、静止的机器、未完成的画像,
当青年恋人们走远,一个人老了,
飞鸟转移了视线。
他有了足够的经验评判善恶,
但是机会在减少,像沙子
滑下宽大的指缝,而门在闭合。
一个青年活在他身体之中;
他说话是灵魂附体,
他抓住的行人是稻草。
有人造屋,有人绣花,有人下赌。
生命的大风吹出世界的精神,
唯有老年人能看出这其中的摧毁。
一个人老了,徘徊于
昔日的大街。偶尔停步,
便有落叶飘来,要将他遮盖。
更多的声音挤进耳朵,
像他整个身躯将挤进一只小木盒;
那是一系列游戏的结束:
藏起成功,藏起失败。
在房梁上,在树洞里,他已藏好
张张纸条,写满爱情和痛苦。
要他收获已不可能
要他脱身已不可能
一个人老了,重返童年时光
然后像动物一样死亡。他的骨头
已足够坚硬,撑得起历史
让后人把不属于他的箴言刻上。
——《西川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西川:1963-,江苏徐州人。诗歌翻译者,大学教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西川的诗》等。)
如果一个人老了,步履蹒跚,行动迟缓,颤抖地拄着拐杖,老眼昏花地看待朦胧的世界,该会如何?是不是会有历经沧桑的沉稳与练达,也有了生命诗意的最后感叹?是否能正如叶芝的《当你老了》说的,“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诗人如此描述一个人老的时候,“在目光和谈吐之间,在黄瓜和茶叶之间”,慈祥的目光和智慧的谈吐,淡雅的饮食,闲适而缓慢的生活节奏,它就在生活中,像烟上升,像水下降。诗人将一切的发生放慢,让老年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水滴迟缓,一滴一滴,黑暗,有过光明就是黑暗。一个人老了,就会白了头发,掉了牙齿,诗人紧接着说“像旧时代的一段逸闻,像戏曲里的配角一样。”老了,就要被边缘化,从生命的中心退出,静待生命的大幕落下帷幕。这样的规律没有突围,只有接受。露水是凉的,早就没有了生命的热度,音乐十分沉重,如老年人的步伐,他从大雁群里落单,在火堆里烧尽。老人认为,他的心不老,还和青年人一样,在青年人的眼中,看不出一场场的摧毁,看不出生命的厚度。老人的身体终将被挤进一个小木盒,面对永恒他是有限的,他是大中的小,收获就变得不可能,毫无脱身可言了。
可是,一个人老了,他就变得很大,他站在时间的河床上,他就是历史。“他的骨头撑得起历史。”在这条时间的河里,鸟兽虫鱼会从蛋里被孵出来,从卵里钻出来,可是它们终究是要灭亡,终究是要重生,在这条时间的河里,一片绿叶,会有清脆欲滴的春天,也会有泛黄的暮年。相对于永恒,生命是脆弱的,可是生命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又是崇高的,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变老,生命的无数次涨落就会累积成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首诗里,老是淡而充满玄机的,充满神秘和可畏,老就是重返生命的最初,用深厚的经验来看待这个暗藏摧毁的世界。
西川的《一个人老了》创作于一九九一年,诗人以第三人称,描写了一个正在老去的智者的忧伤和困惑,和其以往的诗歌一样,充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一个人老了”是一句辛酸且无奈的感慨,是历经沧桑和一世浮沉的总结,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完成了何以证明“一个人老了”的叙事。一个人老了像“黑暗迫近”,“像戏曲中的一个配角”,无论你一生多么光彩耀人,无论你在人群中多么举足轻重,只要你老了,就像“秋天的大幕沉重落下一样”,只能等待着生命的树叶萧瑟的片片落下。诗人将岁月的无情描绘得那么触目惊心,将老人的凄苦与无助描绘得深入人心,“一个人老了,徘徊于/昔日大街。偶尔停步,便有落叶飘来,将他覆盖”,像电影场景一样,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孤独的佝偻背影站在风中,站在凄凉中,让人心疼,也让人反思。终于,他们离去了,即便他们像所有动物一样死亡,他们存活一世的贡献和荣誉并不会随之消散,历史会给出公正的答案。诗人将衰老与死亡写得入木三分,他感受着岁月给一个人带来的摧残,体会着“一个人老了”是怎样的心境,让所有年轻的人们更加体恤长者,更加珍惜现有的青春与活力,一段耐人寻味的感慨下隐藏着诗人博大的悲悯情怀。
推荐人:朱星雨
为美而想
骆一禾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河流不远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雷电闪在离寂静
不远的地方
有一片晒烫的地衣
闪耀着翅膀
在暴力中吸上岩层
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
孜孜不倦的公蜂
是背着美的呀
在五月的一块大岩石的旁边
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
有一层沉思在为美而冥想
——《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骆一禾:1961-1989,北京人, 1989年英年早逝,时年28岁。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诗《世界的血》,另有《骆一禾诗全编》留世。)
美是什么?尽可以有许多种想象。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古希腊人将美和崇高感联系起来,而苏联有美学家直接将生活作为美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感性感知的角度说,一草一木中皆有美,美可以是一切可以触摸的东西,可以是阳光普照,可以是大海翻腾,亦可以是阴晴圆缺。美在每天醒来,打开窗户,远处的山,窗外的河,邻家的脚步声,把花朵惊醒,美也在夜里睡去,幻化成梦,梦里的婚礼,黑色的西服和白色的婚纱,沉淀着仲夏夜的梦。这一切似乎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辐射,在崇高、宏大、功利之外,美有了更为丰硕的活力和内容。
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美的理解,所以美也是无法统一的。骆一禾的《为美而想》,映现时代,表达个性,我们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结论。在诗中,紫色的大岩石旁,有河流的宏阔和沧桑之美,在石头的轮廓上,在石头的内在机理上,美在沉积。静止的石头是美,炸裂的闪电、翻滚的河流也是美,闪电劈开河流的静寂,看似对立的两种美互相包容和溶合。被晒烫的地衣扇动翅膀,根系茁壮地吸附在岩层上,暴力也是一种美。由此,诗人再深入,想到人类的功利之美,用蜜蜂来比喻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能,是生活资料的来源,公蜂也是背着美的呀,诗人将美的概念又拉回主流话语。
诗人是一个冥想者在孜孜不倦的探究,岩石存在的目的,下面的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也许岩石本身就是美的目的,还记得贾平凹的《丑石》吗?“以丑为美”,也是大美。甚而可以说,向往美,又有谁在生存中不是为美而想呢?父母为儿女的美而想,春天为绿色的美而想,自然为风调雨顺而想,人伦之乐,欢声笑语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良善。“诗,就是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骆一禾正是通过岩石的沉默还给人类以历史与美的沉思。
推荐人:陈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