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全力找到阻断返贫的命门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4-14 字体:

——《追赶太阳》创作谈

段金林
 

  乡村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意象,在我的心目中乡村已经凝聚成乡愁,因此对它也存有深厚的情感。近几年乡村也成为我创作长篇小说的题材,并以“太阳”作为系列,先后创作出版了《奔向太阳》《托起太阳》《放飞太阳》三部曲。但在创作“太阳”系列第四部《追赶太阳》时,我却产生了迷茫。这是一部以阻断返贫为主题的小说,竟然不知道其要义究竟在哪里?

  这部长篇的中心思想初步定在农村脱贫取得决定性全面胜利后,畅通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径,但是农村的脱贫户和边缘户依然存在着返贫风险,如何阻断返贫,当时基层没有成套的经验,上级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各地都在刚刚开始探索,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对我来说也是身置五里云雾中了。

  懵懂不清,只好到乡村第一线寻求答案。为此,我先后走访了四个乡镇的十几个村,看到乡下都在做强化产业、深植科技、保护生态等项工作,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些措施对阻断返贫至关重要,但我总感到这不是决定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人的要素活跃起来,只有这样乡村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我试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乡村阻断返贫的命门,全力找到潜在的轴心和密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再一次深入到乡村,并把巨宝山乡靠山村、欢胜乡永利村作为调研基点。在这两个村,我没召开座谈会,没听取汇报,而是走到田间地头,坐在热炕头蹲在灶门口,同农民交心聊天,同他们谈家常,听他们讲故事,启发他们掏心窝里话说,别藏着掖着讲那些不靠谱不贴边的套话,力图摸到农民的真情实感,捕捉到庄户人的内心秘密,从中悟透农民的特殊情结和心底真谛。

  乡亲们的话匣打开了,故事也就诞生了。众多活生生的事实和鲜灵灵的故事,使我豁然开朗,逐步摸透“小富即安”的思维观念,才是最容易导致返贫的危险因素。从许多农民言谈说词中都流露出不想再奔富的想法,说什么如今已过上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生病长灾还有保障,就“够过了”“满足了”,庄户人家还图企什么,富了还想富,甜了想更甜,奔富那还有个头,见好就收吧,可别再蹦达啦,那是自找苦吃。我深感这种情绪一旦在农村泛滥成灾,必然会导致那些边缘户,重新快速返贫,甚至会造成规模性群体返贫,把脱贫成果彻底葬送。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作家,面对这种危险境地,不能坐观无视,不可袖手旁观。阻断返贫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农村工作的亮点和重点,也应该成为作家的使命和责任。自己要书写农村的崭新变化,就不能回避这一潜在的危险。于是,我断然决定这部小说的主题,应当把着力点放置在破解“小富即安”的情绪上。

  我从农民的一些典型事例中,清醒感悟到,一些农民在致富路上屡屡失败,不是败于愚蠢,而是败于习惯。是“小富即安”的传统思维主宰了他们,让他们不自觉地用这种观念自我约束,自我否定,像芦苇和杂草一样,随时随地在心灵发芽生根,把乡村美丽花园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

  如何让农民自觉革除这个贼和魔?我手头没有现成材料,外地也没有成套做法。我决定继续跟踪调查,摸取基层的创新做法。我再一次回到两个联系基点,一蹲就两个多月。这两个村的第一书记都是县委下派干部,被评为全县扶贫模范干部。两个村的第一书记,三年前一到村,就怀着赤诚的情怀,挚爱的情感,苦口婆心地做思想转化工作,唤醒贫困群众消沉情绪,鼓舞奋发斗志,才使得这两个村在全县第一批实现脱贫。他们对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扶贫最不能缺的就是感情,阻断返贫仍要保持这种挚爱的感情”。

  从大量的接触中,我深刻感悟到,他们没有食言,说到做到。特别是在着力做好阻断返贫工作中,有着许多创新超前的做法,这就是情感讲究真挚,道理讲究熨帖。他们做教育工作,不讲空道理,而是让最早致富的农民现身讲用,用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去疏导和启发,让农民深刻认识返贫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出路。这种转化工作紧紧抓住农民心灵,深植了拼搏奋进观念,极具穿透力和纵深感。

  通过这段调研,我深刻感悟到,农村最先富裕的典型,在农民心中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也就是农民身边追赶的太阳。因为他们就在身边,就在眼前,走过的路,结出的果,农民亲眼目睹,伸手可触,一目了然。农民就讲眼见为实,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到现场看一眼。用活生生的典型实践教育农民,最容易形成情感共鸣,思想共识,从而增强认同感和代入感,鼓舞农民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途上阔步前进。

  在构思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得到一个重要启示,我们作家,特别是小说作家,不仅要善于从丰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炼生活现象的闪点和颜值,而且要探索生活走向的趋势和未来。也就是说,既要反映生活,又要预见生活,具有超前思维的意识。这样的小说才具有社会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和回味,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在构思这部小说时,正值精准脱贫刚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我却敏锐地发现有些党政领导和扶贫干部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忽视了可能发生返贫的潜在危险。虽然这种倾向仅仅是一种萌芽和苗头,但它的危害性及大。要不要创作这类题材的小说,我当时是忧虑的,也是迟疑的。因为创作这类小说,需要占有丰富的素材,毕竟不是撰写理论文章,可以预见,可以设想。这时我想到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我不是领导,但我是作家,有作家的敏感,有作家的责任,也有作家的良心。

  但是现实生活尚没发生返贫现象,也就不会产生阻断返贫的实践,这样的写作就违背了“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规律。但是自己看到了可能发生返贫的趋势,预见到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不能坐等,要跟踪调查,我又一次深入到自己的基点,既当作家,又当参谋。我到基点村以后,多次通过各种形式,诚心实意地告诫扶贫干部,其中同第一书记的交心谈心不下二十余次,一再劝导他们要把阻断返贫作为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争取探索出一条路来提供给大家。

  基点的两位第一书记,倾情竭力做了大量工作,由于自己紧紧跟踪调查,对情况了然于胸,也积累了众多鲜活的素材。由于占有丰厚的第一手材料,写起来得心应手,我的写作进程几乎与他们的实践工作同步进行。由于自己亲临现场,见微知著,吃透了许多事件的枝尾末节,写出了许多鲜灵灵的细节,也总体把握住阻断返贫的趋势,给扶贫干部提供了一些参考,使他们尽早了解阻断返贫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能够做到对潜在的危险有理智预见,有科学预判,把阻断返贫的工作抓实抓靠,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途上迎接新的阳光。

  写完这部小说,闭目深思,我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小说创作不仅要有打捞回溯,还应该有展望。小说既是现实生活的象征,更是未来社会的寄托。换句话说,乡村的现实是什么,文学就写什么,这是“反映生活”,是对生活的照搬和复制。但文学还要“高于生活”,这就说,文学要有提炼,要有审视,给未来现实生活提供一个样本,文学所写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变化。乡村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它对人们的召唤饱含着这样的成分,作家所写的东西,既是已经发生的样子,还蕴含着正在变化的样子,召唤改变和塑造。所以说文学要有“原点”,还要有“远点”。乡村关于生活,关于人心,关乎未来社会的发展,说得具体些关乎共同富裕社会的打造。既然乡村已转换到城市,投射到未来,作家本身也曾被照耀过、疼痛过、审视过、深思过,并不断发出提问我们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就乡村来说,已经实现整体脱贫,未来社会的发展要阻断返贫,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形成了文学和乡村的相互认知和相互塑造,构成了特有的滋味和魅力。因此我致力把书写未来作为着力点,倾尽笔墨书写。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