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霁虹
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斗争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总结和提炼东北抗联精神,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让其永远成为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作用和价值。全面了解东北抗联历史,深刻领会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笃定民族解放必胜信念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在这支队伍中,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是其不变的军魂,是赢得民族最终解放的根本保证。在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日军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时刻威胁着抗联战士的生命,残酷的自然环境,饥寒交迫的极限生存条件没有动摇抗联战士的坚定信念。而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抗联指战员对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忠贞,这种信念和忠贞,让东北抗日联军创造了十四年孤军抗敌红旗不倒的战争奇迹!
在东北抗日斗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贯彻“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保持部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性质。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东北抗联仍然千方百计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了解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政策进行抗日斗争。即使东北抗联在苏境野营整训的日子里,教导旅仍坚持“中共党组织与政治路线不变更”。抗联身居异国他乡,但心向延安,牵念着祖国,牵念着党中央。
爱我山河、爱我家园、爱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刻,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白山黑水之间,与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决死的斗争。罗登贤是广东省海南人,肩负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满洲省委书记的重任,点燃了东北抗日斗争最初的火种。河南的杨靖宇,足迹踏遍东北三省,组建的抗日武装让日军心生畏惧。东北籍的抗联主要领导人如赵尚志、李兆麟等,他们是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优秀代表。
东北抗联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到东北广大民众,无论是工农群众、青年学生,还是绿林草莽、原东北军爱国官兵,还有毁家纾难的有产者和弃官不做的上层社会人士,在东北抗联爱国情怀的感召下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战场,共筑血肉长城。
困境求存、险境无畏、绝境赴死的敢于牺牲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从诞生时起就受到日伪军的疯狂镇压和“讨伐”。日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强力推行“集团部落”和“归屯并户”,对抗日部队进行长时期的搜索和拉大网式的蓖梳山林,使抗日部队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密营被毁坏,衣食来源十分困难。严寒冬季,有时抗联战士身无棉衣在原始森林苦撑,冻伤疾病时刻威胁着指战员。东北抗联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也没有稳定的后方基地,失去基本的生存与活动条件,不得不转战各地山区。
抗联最高峰时,人员达3万余人。由于斗争之残酷,抵抗之激烈,部队减员牺牲甚众,最后越界过江进入苏境时仅剩下千人左右。11位首任军长中有7人绝境赴死、血洒战场。军以上指挥员就牺牲30多位,占半数以上。普通士兵战死沙场更是不计其数。
唤起民众觉醒、改变民族命运、争取民族独立的勇于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唤起民众觉醒的实践中,东北抗联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教育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教唱从关内传来的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以及一些抗日歌谣,如《国耻纪念歌》《上前线》等,以唤起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抗日,拯救民族危亡。
无数觉醒的民众,团结在东北抗联部队周围,秘密组建抗日救国会,自愿为抗联侦察敌情、运送给养、救治伤员。不少百姓还拿起枪来参加抗战。
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强敌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战,一直重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尤其是1936年2月东北抗联11个军的建立,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指出,“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性别,不分穷富,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与行动一致”,共同抗日。
东北抗联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红军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也进行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东北抗日联军融入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洪流中。
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对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作用和价值。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东北抗联的历史功绩,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凝聚前行奋进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