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5日讯(修立福特约记者马明超)海伦市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杜绝露天焚烧、保护黑土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锛住全域全量利用目标,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工作机制。今年,可收集秸秆190万吨,计划利用15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狠抓“三个环节”,在推进秸秆“出地”上聚焦发力。狠抓收集环节,通过宣传发动,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秸秆也是重要农业资源的思想,动员广大农民、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把秸秆收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及时打包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购置秸秆打包机742台,组建秸秆打包合作社194个,基本满足秸秆离田需求。狠抓储存环节,在秸秆压块厂周边500米半径内远离村屯位置建设储存场,确保秸秆打包离田后有存放场地,能够及时通风、降低水分、避免霉烂。目前,共建设储存场116个。狠抓加工环节,综合考虑作业半径、运输距离等因素,科学规划秸秆燃料压块厂布局,选择具有一定经营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和社会自然人作为经营主体,与打包合作社、储存场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目前,秸秆燃料压块厂发展到42家,年生产能力35万吨。
突出“三个重点”,在解决秸秆“出口”上聚焦发力。推进燃料化利用,推广使用户用小型生物质锅炉1万台;改造城区洗浴燃煤小锅炉39台、工业企业燃煤锅炉10台;改造37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燃煤锅炉52台,实现农村学校全覆盖,供热面积11万平方米;改造3个乡镇集中供热燃煤锅炉4台,供热面积35万平方米;新上投资2.68亿元、装机容量30兆瓦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即将投入运营,年消耗秸秆可达24万吨,供热面积89万平方米。新规划建设的2个4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选址已完成,正在进行招投标。通过农户直燃、建设压块厂及热电联产项目,燃料化利用秸秆总量可达到84万吨。推进肥料化利用,落实机车和液压翻转犁291台(套),通过推广秸秆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免耕覆盖还田技术,直接还田55万亩;依托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推广沤肥技术,沤肥还田3万亩,肥料化利用秸秆总量可达到49万吨。推进饲料化利用,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通过推广秸秆青黄贮饲料技术,饲料化利用秸秆可达到24万吨。
发挥“三个作用”,在强化政府“出政策”上聚焦发力。发挥职能部门服务作用,在项目备案、规划选址、用地审批、环评批复等手续办理方面,给予全程指导、快速办结,涉及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减免,上级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对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积极帮助争取国家计划。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共投入1.6亿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其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8241万元,市财政投入7780万元,给予经营主体还田离田机具补贴7200万元,给予还田作业补贴3660万元,给予压块厂建设补贴3961万元,给予户用小型生物质锅炉安装补贴1200万元。发挥社会资本主力军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工商资本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共投入资金3.68亿元,确保建成的秸秆燃料企业能够长久运营,增加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统筹“三个结合”,在确保秸秆产业“出效益”上聚焦发力。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每个秸秆打包合作社带动30户贫困户,每户入股500元,自2018年至2020年,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分红1000元。2020年以后,实行按股分红,贫困户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与黑土地保护相结合,今年,海伦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项目批复后,通过精心组织,迅速推进,共落实秸秆还田面积27万亩。通过实施秸秆翻埋、碎混、沤肥等还田模式,既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带动了有机农产品生产。目前,该市有机认证面积达到4万亩。与建立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相结合,在轮作方式上,采取米豆杂、米豆经、米豆饲等“三三”轮作制;在耕作方式上,采取“三三”耕作制,即一翻一免一旋,使农户整地投入减少、质量提高、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