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0月30日讯(姜恒特约记者刘峰)10月22日,在北林区永安满族镇一处秸秆深翻还田现场,一台台大型机械正在田间进行深翻作业。一旁观看的永安村村民崔玉生,不时蹲下查看翻埋深度、翻埋质量、土块大小、土壤粘度,见到都能完美达到要求,崔玉生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连日来,北林区各个乡镇歇人不歇车、保质又保量、加班又加点地开展秸秆深翻还田作业,力求在封冻前完成深翻作业任务。
北林区把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和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全力构建生态、高效、增值的秸秆利用产业化体系,在秸秆还田和田间平衡发展,保证旱田净地,越冬水田黑色越冬。
看住烟火保护环境
“每天区、镇、村干部都挨家挨户地入户宣传,告诉我们焚烧秸秆的危害;大喇叭、巡逻车天天都讲,现在大家都知道烧秸秆犯法,还污染环境、污染空气,这不,我正组织抢收呢,我们连片深翻还田还不花一分钱,多好!”新华乡新华村村民赵威达说。
新华乡乡长赵福东说:“铺天盖地的宣传,一个是让老百姓增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达到不敢烧的目的;另一个就是让老百姓知道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从‘五化’的角度进行推进,让老百姓珍惜秸秆这种资源,让他们真正做到行动上不能烧,思想上不想烧。”
北林区从8月下旬开始对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全覆盖、无死角的宣传形式,不断创新宣传办法,织密宣传网格,真正让此项工作入脑、入心。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北林区超前谋划,以“直接还田为主,多元利用并存”的方式为主线,全力构建生态、高效、增值的秸秆利用产业化体系,不断总结经验、引进技术、借助科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解决秸秆“出地难”问题。
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张树春告诉笔者,秸秆深翻还田有疏松土壤、调整土壤结构、蓄养水分、培肥地力、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有效减少次年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我们村的旱田大约有20年没有进行深翻整地了,土地板结严重,既不保水、保墒,也不耐旱,这次深翻基本上都是破土30到35厘米,打破了犁底层,群众都非常认可,”西长发镇和平村村委会主任平丽贤介绍。
北林区实行收获一块、翻埋出地一块、净地整地一块、销号一块的动态管理模式,不断加大秸秆翻埋还田和离田出地的推进力度,力求做到农户、地块、机械无缝隙衔接,实现利用模式全覆盖。
“用”治根本循环发展
北林区采取多措并举、多头发力、多路并进的方式,在秸秆综合利用上求突破,为秸秆找出口。
在秦家镇富贵村的贵江稻草编制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草编基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台台装满草编帘和稻草保温板的大货车正在整装待发,将发往俄罗斯、韩国和日本。“我们合作社是根据订单数量来收购稻草量的,今年合作社新上了两台全自动稻草保温板机器,收购了1万多吨的稻草,整个秦家镇几乎百分之九十的稻草都让我们合作社收购了,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在全区共有14个分社,收购稻草可达3万吨。”北林区贵江草编制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贵江说。
“哎呀,这锅炉可比我们以前用的锅炉干净多了,环保、节能、热的速度还快,烧水炒菜都能用。现在买一吨煤1000多元,烧秸秆500多元就完事了,你说咱能不用吗?”红旗满族乡红二村村民乔杉一边烧锅炉一边开心地说。
北林区通过秸秆压块和推广生物质锅炉,解决了秸秆利用难题,去掉了农户的“心病”,换回了乡村的绿水蓝天。
在红旗满族乡,两个生物质燃料压块厂已经同乡政府、卫生院、超市及340户农户等签订锅炉免费更换协议,农户可以购买或者自己收集秸秆到企业换取颗粒燃料,提高了群众解决秸秆出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秸秆压成块后变成宝贝了,一是环保,二是省钱,老百姓省一部分钱,我们厂子也能卖出去一部分秸秆,所以说是双赢,也是为百姓做好事。”绥化永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博说。
在今年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和秸秆综合利用攻坚战中,北林区不仅在“禁”上动真招,而且在“用”上下实功,与农民算好经济账,推动了农业向可持续、可循环方向发展,把田间的秸秆变废为宝,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