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0月11日讯本报讯(霍永祥)秋收时节,肇东大地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忙着把一年的收获颗粒归仓,秸秆也成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头疼的“烫手山芋”。然而,被当做废物焚烧的农作物秸秆,在海城乡双丽农机合作社经过综合利用重新做成肥料,不仅使秸秆、牛粪“两废”变“两宝”,还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升值,既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更为农民创造出新财富。
位于海城乡长兴村的秸秆堆沤有机肥基地,场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已经连续5年开展玉米秸秆堆沤造肥,年堆沤有机肥2万多吨。该造肥场通过收集周边养殖场牛粪和机械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做原料,按比例混拌均匀,加入生物腐熟剂,进行“变废为宝”;另一种方式是全秸秆加入硫酸铵和专用秸秆腐熟剂,翻堆3~5次。冬季堆沤周期一般120天左右,夏季40天左右,制造的秸秆有机肥有机质含量大于40%,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齐全。“我们合作社规模经营2.1万亩低产田,通过连续施用秸秆肥,使土壤有机质提升0.03~0.05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减少20%。其中1万亩盐碱地,亩施有机肥3吨以上,连续施用3年后,每亩施用量改为1吨左右,目前已将9000多亩玉米低产田改造成亩产1100斤以上的高产田,亩增产300~500多斤。”双丽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吴达勇介绍。
为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肇东市在做好秸秆全量翻埋还田、免耕还田、沤肥还田和打包离田的前提下,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将秸秆“七十二变”,化身为牛羊的营养餐、培植地力的生物肥、清洁安全的燃料以及环保耐用的秸秆瓦、装饰板等。据了解,肇东市今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39万亩,秸秆资源量约320万吨,可收集量约270万吨。预计依托秸秆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原料“五化”渠道,可转化利用秸秆210万吨,利用率达到77%以上。剩余秸秆通过收储运体系向电厂卖大包、向牧区卖饲料等方式实现还田离田,不断打造一条低碳环保、加工增值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