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椽笔评点世事让历史烛照现实
——白雪松散文集《晴耕雨读》《雨落听风》恳谈分享会侧记
文/实习记者郑亚楠摄/记者徐文革










绥化市文联主席白雪松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聚点滴的业余时间“晴耕雨读”,坚持散文写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近些年著述颇丰,几年前刚刚出版了散文集《管中日月》和《土黑雪白》,接着又推出了新作《晴耕雨读》《雨落听风》。与前两部著作相比,这两部散文集,以椽笔评点世事,让历史烛照现实,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成就方面,均实现了较大的超越,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9月27日,在由绥化晚报社主办的《晴耕雨读》《雨落听风》恳谈分享会上,与会的作家、学者及文化和新闻出版界人士,就白雪松先生的创作经历、作品特色、思想内涵等,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恳谈会由绥化日报总编辑王文阁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志军应邀出席恳谈会。
白雪松生于1961年7月,出生于望奎县通江镇。白雪松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雪松已出版散文集《管中日月》《土黑雪白》《晴耕雨读》《雨落听风》等。由于在文化艺术管理和创作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2013年6月30日,白雪松获得“全国文联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对于白雪松先生的散文创作,著名学者、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傅道彬先生曾有这样的评价:白雪松先生主动担任了古代与当代之间的一个文化摆渡者。傅道彬先生并进而对他的《晴耕雨读》一书专门写下这样的文字:《晴耕雨读》是他的闲情逸笔,但同样是他内心的表达。对于他自己,《晴耕雨读》重要的不是“言”,而是“行”,他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他赢得的口碑可为佐证。对于别人,《晴耕雨读》可以是一面镜子,大家都来照一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晴耕雨读》做到了这些,夫复何求?
与会的著名诗人、青年评论家姜超则从纯文本的角度,对白雪松先生的散文创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姜超说,白雪松的散文自有其风格,平实的文字之下满是穿越时空的思考。散文最适宜裸现个性和心灵,纵观《雨落听风》全书,作家有意放纵目光,探入历史之悠,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历史、现实做同一生命律动。姜超指出,白雪松的历史散文写作似乎没有标新立异的雄心,行文也不故作惊人之语,他不着急为某段历史或人事下结论,他注重心灵的探求、真理的探索,并引导读者一同探求。白雪松对历史的探求不同于古典表意特征,它是现代意识和理性驱策下的思维表现,不直接采用通常的信条和规则,而是用个体生命触碰历史,以期建立自己的表意路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白雪松的作品,丛唤声、高凤霞、吕长富、陈建民、李德生、于博(以发言先后为序)等与会学者和文化界人士,根据个人感受给出了各自的评价:
——从《晴耕雨读》到《雨落听风》,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厚度,而是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正能量,这两本著作大多是以古鉴今的文章,透过方方正正的文字给人启迪与力量。作品贵在思想,不在词章。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同于与名人做一次长时间的沟通交流。白雪松的《晴耕雨读》言语精辟、观点明晰、引经据典、博古论今、扣人心弦。书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博古通今、见识多广、才高八斗的横溢才华,见证了作者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
——该书写人及言有据可考,实现了古今相通,为现实借鉴的目的。该书写作动因、对象、目的一目了然,严构思,精炼句,笔笔谨严。作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打捞。该书是反腐倡廉的好读本,是解读民生的好读本,是呼唤公平正义的好读本,是学习辩证法的好读本,是催人奋进的好读本。
——在写作技巧上,本书题目朴实无华却凸显内涵,书中选材精准,剪裁苛求得体,对比手法贯穿全书,刻画人物注意语言描写,巧用修辞,活用语法。总之,从写真、写新、写深的层面,该书都具有探索性、引领性。
——作家的父母均是知识分子,还曾共同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育人。作家第一次离家外出谋生时,父亲曾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上一句话:人生,要多读点书,不然的话,就显得粗俗,因此,读书能脱俗。这句话如今已经刻进作家的生命里,并最终成就了他胸怀天下的文人风骨。
当然,金无足赤。白雪松的散文创作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正如庆安县政协主席陈建民所指出的那样,作家在论及古今志士仁人的历史功过时,更多地强调了人物的人个修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没有能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上,揭示社会制度的进步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另外,由于公务繁忙,作家的创作大部分是利用业余时间忙里偷闲完成的,细心的读者或许不难看出部分作品的匆忙和疲惫,因此,有些作品的构思还不够精巧,在文字上还可以更加精炼。但我们也承认,上述微瑕不会掩盖全部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烟尘身后碧如洗,旧事堂前潜心参。”分享会的最后,白雪松也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他说,面对大千世界的风情万种,保持淡然的心境是一件说容易又不容易的事。当生命能量越发稀薄的时候,书中的字符、墨香,甚至纸张的重量和手感却依然存在。写文章不仅是件苦差事,还需要更深的毅力。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坚持写专栏出书,靠的是兴趣和乐趣,还有便是“立言”,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的一片天地,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自己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成为自己多年的生活方式。今后也会秉承“工作为重,家庭为情,写作为乐”的信念,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