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灰土,两脚泥,初见杜丙权,很难把他和“镇长”这个职位联系在一起,看起来,他朴实得更像一个农民。
杜丙权,肇东市宋站镇镇长,2014年上任以来,几乎每天都泡在农民中间,给农民做最贴心的“服务员”,农民亲切地称他为“民生镇长”。
7月5日,记者在田埂上“逮”到杜丙权,可是话聊不到三句,就会被前来找他的农民打断,他说,他每天都是这样,农民有事愿意找他,他也愿意这样被农民们“骚扰”。
直面信访解难题
杜丙权说,他上任第一天,最让他难忘的记忆,就是满走廊的人。
这些人不是前来欢迎新任镇长,而是上访群众。杜丙权没有回避矛盾,开始一个一个地接待,一个一个地处理。
“信访是反映民生的最直接途径,直面信访是体察民情、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好办法。”别人眼中棘手的老大难,到了杜丙权这儿,成了直接了解民生实际的“窗口”,王力(化名)为村换届选举屡次上访,杜丙权一面深入上访户家中调解矛盾,一面了解他家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
对上访群众,杜丙权将心比心,待之以诚,他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他给记者讲起一个经历,有一次到肇东市里某部门办事,远远地看到一个本镇的上访老户张新(化名),忙赶上前去,张新见他调头就走,杜丙权见状大声叫住他,张新不好意思起来,吱唔着说自己不是上访,是来看朋友的。
“上访也没问题,你找我就行,不用这么绕,费这个劲,多不值啊,哈哈。”说罢杜丙权爽朗地笑了起来,张新感动地说:“我知道了,以后再也不会私自做什么对不起镇里,对不起镇长的事了。”
杜丙权一面调处上访问题,一面归纳和梳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他上任不到一年,终于让宋站镇摘掉了“信访大镇”的帽子,一些缠访的群众,还成了他的“哥们儿”。多年上访的刘某,被他变成乡镇工作的义务监督员,再来乡里找杜丙权,问题照常反映,但不再是上访,而是从怎么改进乡镇各方面工作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百姓利益无小事
乡村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有限,相对薄弱,怎么才能让农民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
一年来,杜丙权深入医院、中小学校10余次,征求学校意见,帮助医院和学校解决各类问题。帮助推进中小学校舍重建,协助引进少年宫项目等等,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为了节省保障少年宫项目运营费用,杜丙权几次到哈尔滨的高校,请在校艺术在读的学生当教育志愿者,义务教宋站镇中小学生,小镇的孩子也享受到了免费的艺术教育。杜丙权协助医院引进中医项目、B超、化验等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宋站卫生院一跃成为全市医疗条件和水平靠前的医院。
杜丙权支持创办了乡镇慈善机构,让更多的“无造血能力”特困户享受到政府基本救助以外更好生活。在他的多方呼吁下,哈尔滨工程学院、华讯网、她衣柜等社会各界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全年捐赠衣物1万余件,救助学生贫困学生20余人。
民生路上爱民情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老理儿,杜丙权到任后,徒步踏查了镇里的每一条路的路况,怎么修科学,修到哪儿合理?每到一村,他都入户走访,和农民一起谋划修路大计。
为了能更快更好地修好中铁还建的路,他几乎天天去中铁协调,几乎天天找领导帮助协调,路修完以后,中铁和市领导开玩笑地说:“这回杜丙权不能再来磨叽了。”
靠一步步走,他了解了群众的需求;靠一步步走,他拉近了干群关系;靠一步步走,他走进了群众的心。百姓服他信他,他更感觉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目前,他正谋划组建创业就业中心,号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创业,走互联网+农业路子,招商引资带动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件件大大小小的民生之举,根植在宋站农民心,杜丙权也被列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命名的“中国好人”和黑龙江省“道德模范”行列。
愿好人,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