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绥化概况 正文
未来规划
http://suihua.dbw.cn   2006-04-10 14:42:04

--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绥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序 言

  《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并结合绥化市情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政府工作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总体上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一章“十五”时期的回顾

  “十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从市情出发,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带领全市人民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主要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350.8亿元,年均增长9.5%(与“九五”期末2000年比,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44元(按现行汇率折780.5美元),年均增长8.7%。全口径财政收入19.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7亿元,剔除一次性收入后年均分别增长9.5%和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13.3亿元,年均增长15.9%。

  ——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良好,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44.5:20.2:35.3调整到36.1:22.2:41.7。绿色食品认证面积913.6万亩,年均增长74.8%;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6.1%提高到38.4%;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7户;内转外输农村劳动力83.6万人次,年均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主导和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8%。中粮肇东公司、安达庆新、青冈龙凤、绥化烟厂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增强。全市开工建设投资超千万元项目313个,比“九五”时期增长近4倍。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6个,超5000万元项目104个。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规模较大、牵动能力较强的加工型项目147个,占项目总数的47%。建成投产项目201个,竣工率达64.2%,其中工业项目150个,实现产值52亿元,利税5.3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5.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91.3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内外贸易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孵化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群不断增多的良好态势,共引进到位资金115.4亿元。肇东伊利乳业、青冈龙凤玉米、明水三精药业、南京雨润大众肉联、望奎北大荒肉业、市本级昊天玉米深加工等15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8%,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住房购车、休闲度假等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7%,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4%。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性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全面落实国家免征农业税政策,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国有粮食非收储企业退出面达到68.5%,城镇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全面完成,17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并轨。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5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4项。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小学和初中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投入资金55.3亿元,改造和新建城乡校舍83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2.6%,比“九五”期末提高16.6个百分点;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3.7万人、27万人和51.5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1%、1倍和1.1倍;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2.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共铺装城市高级、次高级道路138公里,改扩建排水管线174公里,供水管线138公里,形成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80吨,新增管道供热面积335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城市居民住宅432万平方米。改造了明沈路明水至任民段、绥兰路、绥巴路等国、省和县级公路666公里,完成了绥化客运和货运枢纽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9万亩;改良草场128万亩。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7.1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712元,年均增长6.5%。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415。建成通乡通村公路954.1公里。新打人畜饮水井1897眼,解决了98.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6.9%。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66.4万人。

  二、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优势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二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不够强,运行质量不够高,外向度较低,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缺乏支撑性财源和接续性财源,财力缺口较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四是就业再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民和大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五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一、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国际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提供了条件;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对优质粮主产区和“三农”支持力度,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内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原料产地转移趋势的增强,为我市发挥农牧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撑;全国性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部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产业聚集;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旺盛需求态势,为我市大规模转移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契机;省委决定集中人力、财力支持绥化经济社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全省启动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我市连接哈尔滨和大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工业化平台;经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取得的显著成果,特别是正风兴市、凝心干事、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全国新一轮竞相发展热潮已经掀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度;新科技革命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我们落后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资本向收益率高的地区转移、人才向报酬高的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给我们带来了借助外力、引进外脑更加艰难的挑战;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仍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二、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牵动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科教强市、多渠道富民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绥化”。按照这一总体要求,要突出遵循以下指导方针:

  ——坚持又快又好发展。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突破重点工作,攻克薄弱环节,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又快又好的发展破解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逐步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教强市战略。以哈工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支撑,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强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突破人才瓶颈制约。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力度推进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两城四地”,就是把绥化建设成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闻名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农牧良种繁育生产推广基地,滨北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和连接国内外的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两个翻番”,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较大提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道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0美元,年均增长10.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

  ——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21%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8.5:28:43.5。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化水平达到38%。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6%,农村居民家庭自来水入户率30%。城市基础设施和乡村道路有较大改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加强,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科技与教育发展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有较大提高,工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和52.5%,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万人,年均增长25%,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新建房屋节能率达到65%以上,生活和医疗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十五”期末水平,工业“三废”基本达标排放。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生产较快发展、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69亿元,年均增长6%。

  (一)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完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科学配方施肥,增加农用机械装备,依托黑龙江省龙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良种化工程,建设良种生产基地等措施,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作物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病虫害防治体系,保证农作物质量安全。到2010年,国家大型商品粮和优质粮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公斤,优质品种率达到95%。

  (二)高标准建设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和保护我市开发生产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突出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业,建设绿色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生猪、乳肉牛、肉羊、肉鹅等八大绿色食品基地,在抓好总量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控、加工增值和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全面实施寒地黑土品牌战略。到2010年,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以上。利用国家加大支持优质粮、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契机,不断提高优质粮生产基地标准。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海伦、北林、庆安、绥棱等地重点建设非转基因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庆安、北林、绥棱等地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肇东、青冈、明水、兰西等地重点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望奎、海伦、北林等地重点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兰西、北林、望奎、海伦等地重点建设优质亚麻生产基地。

  (三)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快推进优势畜产品生产,通过对县(市)区、乡(镇)村繁改站点建设,逐步完善畜牧繁育体系,加快提高畜禽繁育改良水平。积极推广应用冻精配种、杂交改良、胚胎移植和性别控制等新技术,加快奶牛、肉牛、肉羊良种普及与推广。坚持规模饲养与农民普养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全面实施好世行贷款奶源基地建设、肉牛产业开发、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五大工程。利用我市发展奶肉牛、生猪、大鹅的良好资源和条件,在全市建设优质乳肉牛、生猪和大鹅生产基地。西部半农半牧县(市)重点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加强动物防疫及监督体系建设,严格控制疫情发生,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非疫区出口基地。到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玉米、水稻、大豆、亚麻、生猪、肉牛、大鹅以及鲜奶等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研方面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法制监督和管理,维护经济合同的严肃性,依法保护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全市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牵动力、辐射力较强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35户以上,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防洪、除涝、灌溉、蓄水、供水、引水的骨干水利工程。重点搞好海伦联丰、望奎卫星、青冈胜利、绥棱向阳、北林幸福等10座病险水库消险加固,争取国家和省对阁山水库建设的支持;加强呼兰河、通肯河、诺敏河等中小河流的堤防建设,加固堤防41公里,达到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面完成绥化永安、绥棱长阁等7个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海伦通肯河、肇东涝洲、望奎西部、明水东部、兰西西北和河东等大中型涝区治理工程建设,新增除涝面积130万亩。抓住国家和省对购置农机具补助的机遇,加快农机具更新改造,继续增加大马力拖拉机和青贮机械,扩大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范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350个,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0%以上。

  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林业体制和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各类农村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就业、医疗、扶贫和环保制度改革,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搞好10个县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派劳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尽快建成连接国内外的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强化对农民工的信息、组织、维权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消除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管理、培训、外输、维权、信息反馈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形成劳务经济产业链,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临时打工向稳定就业,由自发转移为主向组织化、市场化、规范化输出转变。大力培育和推介专业化劳务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二、三产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到2010年,力争转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着力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制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解决贫困生辍学问题。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实施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10年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达到95%以上。昌五、四方台、东津、上集、任民、榆林、临江等区位和办学条件好的区域性小城镇,通过国家和省投资支持以及服务社会化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兴建寄宿生宿舍、食堂。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加速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步伐,实现村村通光缆。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20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装备,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逐步建立以大病保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0年,农村居民受益人口达到90%以上。搞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对农村乡镇审判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进行建设和改造。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造通村公路500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质量未达标人口118万人。通过建设垃圾收集站,实施村屯节能型住宅建设、村屯绿化和清洁能源工程,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向农民多提供和传授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实用技术知识,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增加优质农产品和专用名牌产品生产,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施“科技星火燎原”计划,为农村培养更多的“致富能人”、“科技能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帮助农民精心谋划一批短平快、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综合效益。整顿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广辟“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和完善多功能、系列化、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和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服务机制,实现程序互动,优势互补。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动物疫情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据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屯先行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便于分类指导。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各界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保护好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第四章 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导,以医药、化工、麻纺、机械工业为支柱的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到2010年,全市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以上。

  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从扩大总量、提高品质、完善标准、整合品牌入手,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玉米、大豆、水稻、薯类、乳制品、肉制品加工业和酒类烟草制造业等7大行业。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玉米加工业。依托中粮肇东公司、成福集团、龙凤玉米公司、格林公司和昊天油脂等龙头企业,扩大玉米系列化加工单体规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快玉米产业发展。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发展玉米淀粉糖和赖氨酸、谷氨酸等发酵产品;发展变性淀粉、葡萄糖、L-乳酸和多功能淀粉;发展玉米油系列产品、方便型营养玉米食品和乙二醇以及以蛋白为主的饲料。到2010年,年加工转化玉米300万吨以上。

  大豆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建立有影响的绿色、安全产品品牌,提高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采用大豆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大豆蛋白、大豆精炼油等系列产品生产水平。开发浓缩蛋白、粉末油脂、磷脂、异黄酮、蛋白肽、维生素E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及大豆休闲和方便食品,提高传统豆制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壮大海伦九三油脂、绥化佳地生物科技、银娃乳业、金龙油脂、庆安油脂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年加工转化大豆11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比重达到50%,建成国内较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基地。

  水稻加工业。采用先进配米、调质等技术发展精洁米、有机大米、保健性胚芽米、绿色大米等高品质大米;利用副产品米糠开发米糠油、膳食纤维以及γ-谷维醇等产品。庆安绿洲、北大荒米业等企业,要大力培植“七河源”、“庆鑫”、“双河”等绿色、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到2010年,年加工转化水稻130万吨以上。

  乳制品加工业。依托伊利、绿洲、红星集团和贝因美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巩固我市乳品加工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液体奶重点发展灭菌奶、酸奶、乳酸饮料和其他乳饮料;奶粉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适度开发生产奶酪、奶油、初乳素等附加值高的乳类升级产品。加快现有乳品企业重组整合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竞争力。到2010年,年加工鲜奶总量力争突破100万吨,建成全国较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

  肉制品加工业。支持肉类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跨地区发展,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综合利用畜禽内脏、肥膜及毛、骨、血资源,发展生物制品。做大做强绥化大众肉联、海伦公准肉业、北大荒望奎分公司、兰西兴达东北民猪肉业、北林天农鹅业等企业,建成生猪、肉牛、肉鸡、大鹅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薯类制品加工业。围绕我市中部和北部薯类主产区,发展马铃薯淀粉、精制马铃薯淀粉、传统粉丝类产品、新型马铃薯营养休闲类食品等多种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产品,发展薯条、薯片和营养粉丝等主食品和方便食品。加快海伦马铃薯精制快餐营养粉丝、黑龙江莱润薯业公司马铃薯颗粒全粉、庆安金绿脉马铃薯精制淀粉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以上,精深加工量达到40%,建成全省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

  啤酒、白酒、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采取参股控股或并购买断等方式,盘活和壮大中粮肇东公司、海伦哈啤、安达新三星、绥化雪梅、北国酒业、肇东趵突泉、庆安庆泉、源升河等酒类生产企业。巩固和发展王子洋矿泉水、参美天赐矿泉水、康益北国红豆果酒及饮料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烟草业要以现有打叶复烤、卷烟材料和卷烟加工企业为依托,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行业整体实力。

  二、培强育壮医药工业

  “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及新型药物制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市医药工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

  现代中药。开发有技术领先优势、有本地特色的中药产品、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通过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壮大肇东甘草、明水柴胡、庆安五味子等生产基地,支持北林康达、明水北方、海伦鹿马山、庆安华阳等中药企业壮大规模,推进中药产业提档升级。

  生物制药。重点发展蛋白类、肽类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类基因重组疫苗等生物技术治疗药物和生物技术诊断药物。以安达迪龙药业等为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和企业知名度,创建名牌,培育优势产品。

  化学合成原料药及新型药物制剂。坚持“以仿为主,仿创结合”、原料和制剂一条龙开发的原则,坚持多品种、小产量、高疗效、小剂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老年病及神经保护剂等药物。

  三、加快发展化学工业

  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粮食化工和生物化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构建以肇东和安达为主的石油化工、以绥棱和安达为主的精细化工、以肇东、青冈、绥化和明水为主的粮食化工产业带。重点建设安达龙新化工年产5万吨MMA、日100万立方米天然气深加工、肇东汇中年产100万吨延迟焦化、绥棱艾斯化工年产1000吨四氢噻吩和5000吨叔十二碳硫醇、中粮肇东公司年产15万吨食用酒精扩产、绥化中粮粮食生物化工、肥生微生物肥、青冈总溶剂和聚乳酸等项目。到2010年,全市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四、改造提升麻纺工业

  依托亚麻资源优势,加快亚麻种植和亚麻原料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吸引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落户绥化,发展高档次中高支亚麻纱、高档亚麻面料、亚麻装饰用布、编制品、箱包、汽车坐垫等产品。集聚优化各种要素,加快推进兰西中国亚麻城建设。搞好北林友嘉1万锭纺纱扩产、兰西朝阳1万锭湿纺纱扩产、兰西三和6000锭纺纱、300万米织布等项目建设,把兰西建成全国最大的亚麻行业中心。到2010年,全市亚麻纺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五、逐步壮大建材和机械工业

  建材工业,充分利用陶粒页岩、粉煤灰等资源,加快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和生产。有计划地对实心黏土砖生产企业进行转产改造。机械工业,以新型农业装备业为重点,进一步培育壮大庆安钢厂、海伦洛阳一拖、绥棱丰收、绥化欧亚达等加工、销售企业,开发生产中小型玉米、大豆联合收割机及牵引式青饲料收割机、农用拖拉机、大中型烘干仓储成套设备以及适应不同规模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插秧、收割成套设备。

  六、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和经济开发带

  省级绥化经济开发区要通过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金融部门贷款、市场化运作筹资等方式,配套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开发区服务功能。积极利用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规模大、效益好、污染少的企业,大力发展食品、医药、生物化工、机械电子、服装纺织、仓储物流和新型材料工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群体。“十一五”时期,建设道路47.2公里,铺设供水管网95公里、排水管网9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31.5公里。到2010年,经济开发区面积扩大到16.5平方公里,投资超3000万元企业发展到50户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6亿元以上。兰西亚麻城、青冈玉米工业园、明水三精医药工业园和庆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要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尽快形成群体规模。要抓住省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机遇,高起点规划、建设肇东和安达农产品综合加工、石化、医药、高新技术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园区,使其尽快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兰西滨北、庆安哈伊公路经济开发带要不断培育和完善,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

           第五章 优化升级服务业

  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元,年均增长12%。

  一、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依托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建立公共物流平台,以绥化长安、庆安银泉、兰西宗正等物流企业为重点,组建物流集团,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配送分拨,着力培育功能健全完善的物流中心,形成涵盖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系统、货代、报关、供应链管理,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备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代理分销、厂商直销、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围绕寒地黑土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加快区域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综合货物集散枢纽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完善绥化果菜、望奎生猪、兰西亚麻、庆安绿色食品、海伦大豆等专业特色批发市场,培育建材、农机、农资等生产资料市场,提高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水平。

  二、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

  以公路网络和运输网络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现代化,提高路面等级,增加运输能力,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综合交通网络。公路网络重点完成国道哈伊公路绥化至庆安段(另半幅)、明沈公路安达至肇州段、哈黑路兰西至明水段、省道鸡讷公路庆安至拜泉段建设和改造任务,完成省道绥北路绥化境内段改造,实现高速路连接。到2010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23公里,二级以上高级公路425公里,10个县(市)区实现二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运输网络重点抓好客运站服务网络、货运枢纽网络和车辆技术保障网络三大体系建设。新建肇东、兰西客运站,改造绥棱、安达客运站,建成150个乡镇客运站,提高客运能力和水平,促进客运业特别是农村客运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绥化货运枢纽站,新建和改造9个县(市)货运站,发展集装箱、散装等专业运输,引导货运企业向信息化、物流化方向发展。规范城乡运输市场,合理配置车辆,提高运输效率。

  三、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满足居民生活多层次需求和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提高社区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职业介绍、文体娱乐等服务项目,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的社区服务人员,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网络化和实体化。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心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进城务工的组织和就业培训服务。

  四、突出发展旅游业

  科学规划和大力开发以生态农业观光、田园风情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加强金龟山庄、柳河水库、金斗湾、乐水湾、拉哈岗、东湖水库、月亮湖、曙光森林公园、现代农业园区等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以绥化、庆安、绥棱、海伦为重点的具有寒地黑土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区。要创新旅游产品,塑造旅游品牌优势。努力开发以绿色食品、手工艺品为重点,具有绥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构建旅游网络平台,建立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体系,多渠道拓宽客源市场。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依托哈、大、齐、伊等地旅游市场,力争把肇东、安达、绥化、庆安、海伦、兰西分别建设成为哈大、哈伊、哈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五、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

  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集约化经营”的方针,采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融资等措施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把改造棚户区和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作为重点,适度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改善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房屋开发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要提高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监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着力开发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住宅小区。规范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推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

  六、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重点开发和完善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时效性较高的基础性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质量。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和政府互联网站,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加快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与农业相关产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的软件产品研制开发,填补我市软件业的空白。加强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网络中心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县(市)区农业经济信息二级网络平台和乡(镇)农业经济信息网络终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政府部门等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通信业要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功能、多手段、立体化的现代通信网络。

  七、着力发展金融服务

  全面推进金融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地方金融企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增加业务品种,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扩大项目融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积极开展教育、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促进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发展。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银行、保险、证券、投资性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并为其设立和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八、完善提升中介服务业

  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租赁、拍卖、典当、咨询、评估、广告、策划、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业,为社会提供投资论证、资产评估、市场调研、企业诊断、创新开发、决策咨询以及经营管理等各类咨询服务。推进各类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独立、依法、客观执业。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以开拓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构筑以绥化为中心,以肇东、安达、海伦为重要节点,以其他6县为骨干,以30个区域性中心小城镇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城镇化滞后局面得到扭转,初步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地方中小城市配套跟进、若干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框架。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城市新增日供水能力12万吨,自来水入户率85%,集中供热普及率50%,主次干道硬化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污水处理率20%,集中供气率15%,绿化覆盖率31%,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

  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绥化要以建设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着眼于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更好地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传统工业改组改造步伐,优化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现代生物、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生态旅游等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积极吸收哈尔滨等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和为之配套的工业。省级绥化经济开发区要突出园区特色,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把经济开发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优势产业突出、科技水平较高、竞争能力较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区、体制改革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使其成为市区产业集聚的高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加快建设和培育、完善粮油、果菜、农机、建材、农资为主导的“十大市场”体系,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凸显滨北重要商贸集散中心的辐射和集散功能。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坚持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重点搞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燃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善城市环境,搞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要加快新城区开发和建设,以康庄路为生态轴线,向西扩展,引导老城区功能、人口向新城区合理疏解和调整,扭转城市规模过小、人口过密和交通拥挤的状况。新城区开发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要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组团开发和成建制招商等方式,尽快充实面向区域的贸易、信息、教育、科技、文化、居住、休闲和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老城区改造要以提高、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质量为重点,搞好棚户区整体开发,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管网改造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增加广场、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打造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风格化居住小区。“十一五”时期,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25公里,改造排水管网60公里,供水管网41公里,基本完成一户一表改装任务;新增居民住宅150万平方米;形成64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城区人口力争增加到4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

  二、搞好县级城市规划建设

  按照主动接轨、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要求,把肇东建设成为哈尔滨卫星城、哈大齐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和以食品、粮化、药化、油化为主的中等工业城市,把安达建设成为哈大齐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和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把海伦建设成为滨北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以现代农业及大豆产业化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个县,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以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专业化城镇。加强城市供水、排水、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肇东、安达等具备条件的县(市),要研究开发建设天然气输送工程,改善供气条件。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增加城市广场、绿地面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

  重点发展宋站、昌五、四站、任民、升平、海北、伦河、东风、共合、海兴、东津、四方台、西长发、双河、永安、宝山、太平川、榆林、临江、平山、中和、祯祥、永兴、通达、卫星、先锋、民乐、勤劳、上集、四海店等3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小城镇。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通过省、国家资金支持和多方融资,进一步改善区域性中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小城镇载体功能,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发挥其在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促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开发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节约和保护并举、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提高水、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进一步完善区域主干网架结构,消除电网薄弱环节,增加电力供应,减少线路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重点扶持庆安生物质能发电、新金沟风力发电和望奎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取消分散式小区供热,实施热电联产工程,扩大集中供热规模,推广应用节能锅炉。“十一五”时期,所有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断扩大优质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范围和比例。到2008年,绥化城区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到2010年,肇东、安达、海伦城区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其他6县使用率下降到50%。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现在的1.5吨标准煤降到1吨标准煤。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在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扩大肇东金玉燃料酒精生产规模,加快太阳能禽舍、日光节能温室等能源设施建设,推广望奎猪—沼—菜等种、养相结合的能源生态工程建设。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大力推行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杜绝跑冒滴漏。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中水回收利用设施建设。推进企业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到2010年,污水再生利用率要达到30%以上。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实行水资源价格调控,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实行阶梯水价。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田区要推广深耕深松、微灌、水肥一体等旱作节水技术;水田区要根据不同条件,建立和完善节水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推广浅湿节水灌溉新技术。“十一五”时期新增水田和旱田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对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健全资源勘察、矿权处理和矿山开发的准入制度。加强对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减少建材产业对土地的依赖和破坏。推广使用高强度、耐腐蚀金属材料,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品。改进产品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认真搞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按照规划安排用地。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砖窑用地规模,禁止新建、扩建黏土砖生产线。加强乡镇、村屯规划工作,贯彻落实集约用地原则。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完善土地规划审查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坚持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加快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建设,逐年扩大高产稳产农田占总耕地的比重。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机电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包装物的回收,采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废旧物品的再生、循环和综合利用。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制定有利于废旧物品和城市垃圾等再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推进企业对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固化成型和青贮、青黄贮、氨化、微贮养畜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实施秸秆(稻壳)发电供热工程,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应用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种子精选、包衣、药剂拌种、精量播种等节肥、节药、节种新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和种子的利用率。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重点,培育循环型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推进废弃物“零排放”。引导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原料资源,延长产业链条。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和项目必须符合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企业之间尽量实现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的共享,实现废弃物与副产物的相互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电力、化工、医药、水泥等行业清洁生产,积极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不断扩大循环经济覆盖的领域,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建立循环型社会。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整治,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一)搞好生态建设。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强化对水源、土地、林地、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实施好“三北”防护林、村屯四旁造林工程,加快护路林、护村林、农防林和水保林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新增造林面积80万亩以上。推进黑土地综合治理、草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2万亩。在西部县(市)建立基本草场保护区,通过人工种草、草原休牧禁牧等方法,改良恢复草场200万亩。加强肇东沿江湿地、望奎西洼荒、安达东湖湿地、呼兰河中游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广生态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运用经济手段,推进城市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广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减少烟尘、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加大对老污染源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呼兰河流域排污治理任务,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城市饮用水源,加强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到2010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控制在0.1毫克/立方米以内,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内。

            第八章 深化各项改革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股份化、民营化、集团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确保所有竞争性企业全部退出国有经济领域。努力排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支持已改制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不断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核心企业竞争力。加大规范公司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构建“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扎实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的范围,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和规模,规范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采购范围,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出力度,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提高项目建设科学决策水平,强化责任约束。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做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工作。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消除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思想阻力、人为障碍和体制束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资产存量,壮大经济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投资公交、供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发展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业。尽快建立包括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服务和行业协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加强对本地中小创业者的服务和引导,调动全市民资创业的积极性。实施大户带动战略,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纳税额度大、带动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私营企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立县、立市企业,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非公有制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认真执行国家产业、环保政策,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公平竞争,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当权益,确保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实现由全能型、管理型政府向有限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认知度、参与度和透明度,完善重大决策的听证和专家论证制度、技术咨询制度、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应急体系,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完善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构建多方式、多渠道的政务公开平台,及时便捷地把政府决策程序、服务方式、办事途径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本着“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革项目审批方式,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增强企业投资自主决策能力。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积极推行“代建制”,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发挥效益。按照“非禁地,即可进”的民间资本准入原则,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使之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引带、优惠政策吸引等有效方式,使民间投资由目前的集资建房、小型服务行业向农产品加工、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延伸,不断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第九章 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推进区域合作,促进经济技术交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大力招商引资

  坚持实施联大靠强战略,依托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优势,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把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纺织、机械配套加工、新型建材行业和基础产业,特别支持投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增强示范效应,吸引外商主动、自觉增加投资,形成“引进一个、建设一个、带来一批”的连带效应。推动本地骨干企业与省内外优强企业搞好联营联合,做大做强;支持经营困难企业依托存量优势,主动攀高结贵,借助外力盘活闲置资产;发挥中小企业专长,为国内外大公司搞好配套服务,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综合考虑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业效益和生态影响等因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走产权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的新路子,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引资实效。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加大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二、推进区域合作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借助哈绥、哈大、哈黑公路交通便利优势,主动搞好与哈尔滨和大庆的对接合作,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以绥化城区和肇东为前沿,带动中部县(市),在国有和民营存量资产重组、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都市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劳动力输出基地建设、绥化新城区开发等方面,与哈尔滨搞好合作推进,重点抓好制药、零部件配套、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客货运输、劳务经济合作项目开发共建。安达要围绕石化产业和服务业,积极参与大庆产业分工,实现经济发展的互补与融通。主动承接下游石化产品的配套加工,发展粗加工业、包装业和储运业。把餐饮、娱乐、家政、维修等产业不断向大庆市区延伸,依靠大庆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和空间。积极吸引大庆民间投资进入安达城市建设领域,实现大庆与安达一体开发和联动发展。加强与大庆石油勘探开发部门的联系,争取早日开采境内油气田。继续与省农科院搞好市院共建合作,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增强对外辐射力。加强良种繁育和良法研发,建设面向全省的二、三积温带良种扩繁基地。壮大黑龙江省龙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好专家大院,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种供应和科技指导。加强与省农垦总局和绥化分局及农场的全方位、深层次互助共建合作,共同搞好农机跨区作业、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哈伊生态旅游带建设和“寒地黑土”品牌市场营销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

  三、扩大对外贸易

  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畜禽肉乳、蔬菜瓜果、山地特产、草柳工艺、饲草饲料、农业机械、亚麻制品、化工医药等出口产业,搞好玉米酒精、玉米淀粉、亚麻纱、木制品、民间工艺品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等重点出口产品的包装和推介,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中粮肇东公司、青冈龙凤、兰西三和、北林友嘉和庆安众森等出口企业,要建立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等地的营销网络,进一步开拓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以对俄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鼓励轻纺、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对俄服装加工、粮食加工、肉类加工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积极开拓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市场,组织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境外劳务输出,从事建筑行业和种植业、养殖业开发。

           第十章 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一、加快科技进步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和潜力产品,推进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一)推进科技创新。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高技术产业化为目标,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搞好产学研联合,扶持具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广泛吸纳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实施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在现代农业领域,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垦总局等农业科研单位的全方位、全领域对接,搞好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培育和推广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在机械电子领域,重点研究开发智能化汽车电子组合仪表、振动时效焊接装置、第二代整体电控点火控制驱动器、感应开关等产品、多功能农用机械;在亚麻纺织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印染后整理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亚麻氨纶芯纱等优质特色亚麻纱,发展亚麻服装面料、装饰用品,替代进口;在新材料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等。

  (三)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工农业生产,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鼓励科技人员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全以技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技术交易服务、咨询评估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认真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构建市、乡、村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农民需求的信息平台,实现方便、快捷、实效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网络,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方向,巩固提高“普九”教育成果。到2010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新建和扩建高中教学用房8万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打造更多的省级名校。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大力发展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职业教育。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通过省和国家投资支持以及多渠道筹措资金,各县(市)要重点建设一个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有就业竞争力的骨干中职学校。市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要坚持高起点,为创办高等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到2010年,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万人。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老年教育,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特殊教育发展,形成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学前教育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成人文盲率下降到3%。认真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稳定、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抓紧培养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结构性劳动用工短缺问题。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培训能力,加快培育急需人才,挖掘保护和使用乡土人才。加快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稳定等政策措施,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氛围。创新域外人才施才机制,吸引聘用高级人才到我市创业,为绥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大力发展人才基地,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共享。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繁荣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格局,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多渠道扩大就业

  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输出。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就业形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职能,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落实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本领。建立和规范各种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形成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为劳动困难群体提供援助。“十一五”时期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基本养老费收缴率,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形成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同步推进的机制。全面开展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确保城市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快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以建设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市级“三馆”(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农村乡镇文化站设施,健全市、县、乡三级文化活动网络。立足寒地黑土文化资源的研究、发掘、保护和利用,重点扶持海伦剪纸、肇东国画、兰西挂钱、庆安版画、绥棱农民画、明水篆刻、北林摄影、望奎皮影戏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精品创作,做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绥化日报、晚报等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报业集团产业。扶持和引导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综合推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新闻传媒等文化门类发展。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促进各类文化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完成光纤化升级改造,加快电讯、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扩大城乡有线电视覆盖面。推进数字化电视应用进程,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播出水平。

  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城乡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对健康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农村卫生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重视农村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增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好人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结核病、伤寒、出血热、乙肝、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有计划地对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到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74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继续下降。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和完善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城镇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管理。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趋势,实施好“关爱女孩行动”工程。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竞技体育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兴办体育事业,加快体育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体育活动人口达到220万人。

  五、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式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方针,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集中力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基本农田建设和促进粮食增产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并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吸引龙头企业到当地参与扶贫开发。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做好国家以工代赈、专项扶贫资金的争取工作,加强兰西国家级贫困县,青冈、明水和望奎省级贫困县以及非贫困县贫困村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村屯道路等建设,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争取与全市同步跨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10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万人。

  六、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事业

  高度重视民族社会事业,保证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地区中小学建设步伐,推进发展民族高中教育,加强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提高民族教育整体水平。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工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完成民族乡镇卫生机构危房改造任务,解决民族乡镇医院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问题,有效控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播。

  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安全、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等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督,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消防设施建设,防范和处理重大火灾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建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加快建设市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搞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坚持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人防建设。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健全气象监测网络,提高预警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适应农业防灾、森林防火和公共服务需要。建立干旱、洪涝等灾害预防、灾情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应用研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搞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团结、务实、拼搏、图强”的新绥化精神,努力保持全市人民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抓好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践行“八荣八耻”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宣传和表彰体现时代精神、为绥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抵制各种邪教。深入实施《绥化市妇女发展规划》和《绥化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以文明社区(小区)和实施文明城市“六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农村“五户建设”和“三个十”创评为重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文明“窗口”为重点的文明行业(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扩大国民有序的组织参与,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依法监督、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民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行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实现我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加强和改进司法基层政权组织和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和审判法庭项目。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全市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各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九、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增强“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的意识,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变成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性地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法规。立足市情,研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在规费征收、土地转让、重金奖励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纪律约束、行风评议、开通“政务直通车”等形式,着力解决审批事项过多、掣肘和梗阻等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严格规范各种检查、处罚行为,实行行政检查总量控制,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治安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对外吸引力。

                结束语

  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必须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综合保障措施。必须坚持推进大事大项不动摇,以工业化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必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以及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激活本地民间资本,多渠道筹措发展建设资金。

  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要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专项规划体系,为《纲要》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各县(市)区要全面贯彻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分年度落实好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和分析,提高规划实施水平。要全面搞好《纲要》宣传,使政府意图和政策导向深入人心,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情况和目标实现情况的考评,保证《纲要》的整体实施效果。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