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财万贯,不如藏书千卷。”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把读书、用书以及藏书的意义用富有哲理的语言予以精辟的概括,也是人们对书籍孜孜以求的真实写照。他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乡村教师,执教三十余年。回首间,已是桃李芬芳。同时,他又是一个“富有”的人,家里藏书达1.5万册,成为小镇乃至安达市屈指可数的“文化专业户”,他就是任民镇中心学校教师刘振伟。
深秋时节,一个飘着霏霏细雨的上午,我们冒雨拜访了刘振伟老师和他的农家书屋,零距离聆听刘振伟和他的农家书屋成长历程以及那些为了买书不堪回首的心酸往事。
“酒香不怕巷子深”,刘振伟家的小院与其他人家的院子一样,但一块“任民镇农家书屋”的牌匾却格外显眼,也让来访者感受到了主人的品位和修养。
走进刘振伟的农家书屋,仿佛荡舟在书的海洋,目光所及全是书,几名农民文学爱好者正捧着一本本散发墨香的杂志,沉浸在晴耕雨读的快乐中。刘振伟家干净整洁,屋里虽然不小,但由于十几个书柜井然有序的摆放,却显得有些“拥挤”。
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刘振伟,厚重中带着淳朴,文质彬彬的他,举手投足间充满了书卷气息。
刘振伟于1988年从安达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民镇合力村,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后经“内招”走进了乡村教师岗位,将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农村教育事业。
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应追溯到他“不识愁滋味”的学生时代。在那艰苦的他乡求学日子里,他节衣缩食,将家里给的微乎其微的零花钱全都用于买书。每年的暑假,他都步行几十里去草甸子里挖药材卖,通过勤工俭学,把挣来的钱很大部分用于买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自从上班后,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工资,他对买书、藏书的欲望更强烈了,每次外出开会、学习,他都忙里偷闲去新华书店走一走、到书摊逛一逛,买几本心爱的书回家。难怪爱人不无风趣地说:“人家外出回来都不忘给老婆孩子买点好吃的,可他回来倒也不空手,大包小裹拿的全是书,有时拿不动,还得让我们去接。”
刘振伟自费买书、藏书已30多年了,究竟花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现在他每年用于买书和订报刊的钱占去了工资的一半。刘振伟的藏书包括文学、教育、农业、社科等类,粗略统计已达1.5万册,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将所有的书分类一次,至少得用一周时间能分利索。
他无论是在农村居住,还是为了上班方便搬到镇里,他都将书借给屯里乡亲们阅读,让村民在读书中获得知识,也为自己能助力基层阅读而感到充实和快乐。刘振伟还利用丰富的藏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任民镇春秋文学社,每年都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在市内文学刊物上发表,他本人也有作品获奖。
为了支持他办好农家书屋,安达市文广新局于2014年为他送去了各类涉农书籍2000余册,他个人的事迹陆续被省市电视台、东北网、《绥化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