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区拘留所化解社会矛盾纪实
北林区拘留所被称为特殊的“学校”。在该所会议室里,挂满锦旗,有被拘留人送来的,也有企事业单位送来的,还有党政机关送来的。每一面锦旗都在讲述着一段北林区拘留所民警在人性化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时的感人故事……去年至今,北林区拘留所先后荣获“全国拘留所‘三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拘留所矛盾化解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和“黑龙江省监管场所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创新机制教育矫治
北林区拘留所是市、区所在的唯一一个拘留所,人员少、任务重。针对新形势、新要求,该所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新管理教育新模式,积极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并将此纳入民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用法律精准“扶贫”、教育矫治,是北林区拘留所化解矛盾的一剂良药。该所全面实行流程管理,创新推出的“查、学、谈、评”四字工作法被全国公安系统推广。他们变过去看和守为学和教,针对被拘留人员多数是因为不懂法或者感情冲动而违法的状况,民警加强对社会矛盾化解对象的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法律为准绳,摆事实,讲道理,清除被拘留人员法律盲区,消除心理误区。2013年秋,秦家镇王某因未经审批而砍伐自家门前的树木被拘留。入所后王某不服,拒绝进食。民警詹克海几次耐心对其讲法明理,耐心帮其查找违法原因,最后王某认账服气地说:“进来后通过民警法律教育才知道伐自家的树也得守法,早知道何必进来啊!”
真情感化人文管理
被拘留人入所后,大部分心里都裹着一层“冰霜”,有的甚至寻死觅活。北林区拘留所民警注重用热情教化、真情感化、亲情暖化,通过人性化管理,做好与被拘留人的感情沟通,有效促进了被拘留人的思想转化。
近来年,北林区拘留所争取区委、区政府及分局党委的支持,投入60余万元资金改善拘室内外环境和被拘留人员的生活、学习条件。提高了伙食标准,设立了会见室、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图书馆、心理咨询工作站和医务室等,并聘请了一名律师、一名心理咨询师专门为被拘留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拘留所坚持入所人员体检制度,一人一卡,登记在册。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和患感冒等临时性、突发性疾病人员及时进行治疗。拘留所还聘请了3名执法监督员对民警执法情况进行监督,为教育转化和矛盾化解工作提供了浓郁的人文环境。 “被拘留人也是人,失去自由后更需要关心关怀。”这是北林区拘留所民警刻在心里的“律条”。民警待被拘留人如亲人,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健康方面问题,消除他们与民警的心理障碍。在化解矛盾时,他们不但要做好当事人的工作,还要从矛盾对方入手,追根求源,从根本上解开“疙瘩”。2014年6月,女青年吕某因吸毒家人与她断绝了关系,被拘留后,只想一死了之。管教民警了解了情况后,一边与吕某交心谈话,稳定她的情绪;一边与吕父沟通,多次到其家中做家人的工作。最后,父女在所里见面,吕某悔过,父亲自责,父女抱头痛哭,矛盾成功化解。吕某出所前,还向拘留所举报4起吸毒案件线索。后父女俩给拘留所送了一面锦旗,落款竟是:“进来真好!真心悔过学员。”
依法调解所内化解
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同时,北林区拘留所始终把依法调解放在至关重要位置,对于案件事实清楚、矛盾主体明确、依法可以进行调解的,则依据当事人申请或者主动劝导当事各方进行矛盾调解;他们还通过多方协调、社会联动,主动与办案单位、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引入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最终将矛盾化解在所内。绥化市重要招商引资项目万达广场建设坐落在北林办事处九三管理区,项目签定后,因占地问题引发村民上访,施工无法进行。2016年4月4日,管理区村民杨某因占地问题带领几位村民与村支书发生争执,将村委会办公用品损毁,被依法行政拘留。入所后,所领导和管教民警多次耐心向其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北林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栾中山亲自对其进行法制教育,终于使其认识到诉求不合理性及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拘留所民警趁热打铁,把征地单位、建设单位找到拘留所进行调解,最后达成协议,使万达广场建设项目得以顺利施工。“走进拘留所我是带着怨气来的,走出拘留所我是带着谢意而去的,因为在这里10多天来,我不但学到了法律常识,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而且还结识到了这群真心帮人为善的好民警,这里就象学校一样教育人、转变人”。这是张某某被解除拘留后写给北林区拘留所感谢信中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