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2日开幕的第四届黑龙江国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暨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上,由绥化市正大米业有限公司、绥化市北林区青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绥化市嘉香米业公司等5家企业组成的北林区“绿色军团”闪亮登场。北林区的绿色食品展台布置得井井有条,琳琅满目,与会客商禁不住驻足观看,人们纷纷惊叹于北林区的展品品相精美,质优物良。尤其是正大米业有限公司的生态米和青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有机新米博人眼球,成了各地客商的“抢手货”。展台前人头攒动,咨询、品尝、洽谈、购买大米的客商络绎不绝。
据了解,本次绿博会,北林区有包括“珍珠米”、“鸭稻米”、“稻花香”等5个系列、36个品种的大米、杂粮参展。
近几年,关注餐桌上的安全,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打造“绿色大厨房”成为北林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截至目前,北林区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面积由2000年的20万亩发展到179万亩,共有24个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玉米、水稻、大豆被国家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有机食品面积1700亩,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110万亩。
金秋九月,走进北林区,走企业、进农田、访大户、看基地,所到之处,感受到的是丰收的喜悦和勃勃的生机。
北林区根据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东部平川漫岗区域,建立了62万亩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基地。西南部地处第二积温带上限,建立了53万亩绿色食品玉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从零打碎敲,渐成气候,到今年面积已经突破全区耕地面积半数。
发展基地,品种选择是关键。北林区坚持一个基地一种作物品种不超过两个,绿色与优质统一,逐步确立了以绥粳4号、垦稻12号等为主的绿色食品水稻,以黑农48、合丰50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大豆,以早大白、尤金88-5为主的绿色食品马铃薯专用优质品种生产基地。
标准化生产,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北林区制定了绿色食品大豆、水稻、玉米等生产操作规程,并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引进推广了水稻工厂化育秧、大豆小垄密植、玉米通透栽培等多项技术成果,大面积应用了渠系硬质化、机械插秧深施肥等水田节水、节地、节肥、节工等增效措施,建立绿色食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农田物联网检测系统,包括气象信息、水渠监测、虫害监测、农作物溯源平台等,使绿色食品生产步入规范化、科技化的发展轨道。
通过开展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旱田节水灌溉等项目,投入到绿色食品基地资金总额3亿元以上,使绝大部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田、优质高效田和高产稳产田。加大力度开展了区抓万亩示范区、乡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示范田活动,辐射绿色食品生产整体上水平。
今年初,北林区布局供给侧改革,明确了北林作为区域农产品加工中心和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的定位,并向“互联网+”聚焦发力,整合品牌、搭建电商平台、兴办现代物流,组织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和绿色食品协会。4月7日,北林区电商协会承接“种得好更要销得好”的使命,组织成员企业组成“大篷车”式的小分队,由北林出发,一路向南,历经11天,往返7500多公里,跨越6个省及直辖市,精心在8地布置特色展台,足迹踏遍长城内外、黄河两岸、江北江南,沿途推介的杂粮产品成了网络上热搜的“爆款”,线上线下互动,产地销地同频,收获了一声声赞叹和一张张订单,“寒地黑土”、“东北杂粮”成为热搜、热议的热词,网络上不断被刷屏,朋友圈不断被点赞。“五谷杂粮下江南”成为绥化地方品牌的宣传队,更成为寒地黑土绿色食品的播种机,绿遍华东、绿满江南。
北林区在绿色产品开发上搞突破,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绿色食品附加值为核心,加快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绿色食品水稻已形成以生态米、多元珍稀米、营养保健米为主,大豆以精制油、色拉油、分离蛋白、皂甙为主,玉米以淀粉为主的生产格局,形成了“禾典”品标志37个、无公害食品116个、有机食品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