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现场直播场景。记者 廉红 摄
看稻田万顷,话生态文明。9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秋天来了”系列报道栏目采访组来到我市,21日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分别对北林区秦家镇大渡槽水稻科技示范园区、双河镇西南村正大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园的秋收场景进行现场直播,通过时实镜头,让观众领略到寒地黑土绿色生态农业秋收的不同凡响。
金秋时节的祖国大地四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眼下我市水稻正值收割时节,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通过镜头,观众们观看到这样壮观的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为观众们介绍我市现代农业、生态与人的和谐共处,这篇报道的主题是“生态种植受青睐,沃土净水稻飘香”。片中介绍:俗话说,好土好水出好米,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寒地黑土核心区,黑土由草碳土和黑钙土组成,厚度达1.1米,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多种矿物质,为了利用好这份得天独厚的宝藏,北林区的127万亩水稻,全部采用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种植,水稻用水来自上游的呼兰河,水质纯净无污染,在种植方式上,充分利用生态防虫,施用生物有机肥等多项技术,使得这里出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香味浓郁。示范区每个地块都安装了监控系统,并建立了小型的气象站,对水稻在种植过程当中的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全程的监控。当地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引进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等多种模式,让鸭、蟹与水稻共生,起到除草打虫,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还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
采访中,记者惊喜地发现一只落单的稻田鸭。我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水田示范区的稻田养鸭,这种稻田养鸭模式,改变农民种粮模式。黑龙江省滨北正大农业集团任秀波介绍,西南村正大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园今年种植了700亩鸭稻田,如今稻田里的鸭子已经清走,正在排水晒田。当回答记者提问“稻田养鸭和一般稻田有什么不一样”时,他说,最大的区别是土质疏松的,很软像泥一样,利用鸭子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子在田间游走,还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发育,而鸭子的粪便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为稻田提供持续的养分,不仅提升了水稻的品质,还喂肥了鸭子,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目前700亩鸭稻田中有500亩已经签好了销售订单,由于采用了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方式,如今的生态农业种植给当地带来了更大的实惠,当地鸭稻米的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三倍,每公顷可增收三四千元,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央视直播报道结束时,播放了一段北林区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丰收稻田里日出日落、光影变幻、云卷云舒,秋风吹送,田野涌起金色的稻浪,粒粒谷穗仿佛璀璨的金子,闪耀着生命的饱满,美丽的田园风光无限,油画般泼金溢彩的画面不由得让人们发出感叹:哦,寒地黑土绿色绥化,生态农业,原来这么美!
据采访组负责人王海樵介绍,在我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航拍等摄制手段,紧张有序地捕捉我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模式画面,将金秋、碧水、蓝天、白云的生态景象呈现得壮美、震撼。
据悉,“秋天来了”是央视每年都要制作的专题报道,通过直播展现祖国各地秋收场景。市委宣传部积极与央视沟通,介绍我市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成就,这一成就与央视此次报道主题非常契合,因此,央视把黑龙江此行报道地点选在了我市。
王海樵说,他曾多次来我市采访报道,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来采访,他了解到整个绥化属于黑龙江寒地黑土核心区,北林区有127万亩的水稻田都是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方式,采访组把这次报道的重点放在绿色无公害的水稻种植上。从这两天的采访中,采访组看到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农民的脸上。他希望我市打好生态这张牌,利用好大自然赐予绥化的这块宝地种出更好更优质的粮食,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