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秋高气爽,我们慕名走进了安达先源乡中心校,身临其境感受这所农村学校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普及,目睹了民间烙画的创作过程,让眼睛和心灵“相约”,共同与艺术“面对面”。
走进先源乡中心校的烙画活动室,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那一幅幅“烙”在素描纸和葫芦上的古色古香、巧夺天工、装帧精美的烙画作品,可谓视觉上的艺术盛宴,虽没有“大师”般的厚重典雅、博大精深,但出自乡村师生之手,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用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木制家具、葫芦和纸绢上面烙制成的汉族工艺画,烙画相传始于汉代,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采用铁丝的仿烙笔,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现在经过改革,工具由过去的“油灯烙”改成了“电烙、躺烙、座烙”,将单一的手工烙笔改为大、中、小各种型号的电烙笔,并根据材质随意调节和控制温度。烙绘时可进行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色泽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烙画,这一古老的文化流传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为让这一历久弥坚的非遗文化重焕生机,先源乡中心校“高瞻远瞩”,将其发扬光大。在先源乡中心校,就有这样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烙画才女,她的名字叫彭玲,现担任该校的团书记。今年39岁的彭玲“自悟”烙画10多年了,她大学的“科班”是美术专业。善于钻研的她,将其与烙画进行融合,利用业余时间,在家进行“深居浅出”的烙画创作。
荏苒光阴,对烙画这一非遗文化情有独钟的彭玲,这一坚持就是10余年。伴随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她的烙画艺术也不断地进步,日臻成熟,并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经验、技巧。成功,源于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10多年来,她的烙画作品已达几百幅。
采访中,她现场为我们创作了一幅《蝶恋花》,她全神贯注地“烙制”,时而运笔如行云流水,时而以柔克钢,那或丰满突兀、或纤细窈窕的线条,似一泻千里的瀑布,又如潺潺流水。 “烙”到得意时神采奕奕,让人感同身受作画时的其乐无穷。
烙画,作为先源乡中心学校的特色学科,于2014年正式着手启动,他们力求培养一批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学校组建起了以彭玲为主的烙画师资队伍,还装修了专门的烙画创作活动室,购置了创作烙画的相关工具和设备,并在小学的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了烙画课。
通过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渐对这门“玩中学”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将其正式列入学生自修课程,从去年春季学期开始进行推广,并把“烙画”课程写进“十三五”规划,编成独立的乡土校本教材。他们本着“普遍提高、特异发展、陶冶情操、提升品味”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目前,先源乡中心学校已在所属的两所义务学校的五、六、七、八年级学生中每周开设了烙画课,培养烙画的特长生百余人。今后,他们还将聘请省里的烙画知名人士来该校讲学、指导,让乡村小学的烙画在牛城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