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7月29日讯 端午节放假期间,三年级小学生张晓莹同妈妈一起乘火车卧铺外出,到达目的地以后,妈妈忙着收拾行囊,小莹在一旁认真地将自己和妈妈盖过的毯子叠得板板整整,放在铺位上,然后又把褥单扯平。同车乘客见了都点赞说,这孩子真有“教养”。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庆安中小学生中已是屡见不鲜。这是庆安县关工委联手教育部门对孩子进行教养培育收到的硕果。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惯过多,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失教养的问题凸显,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此类表现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这一问题引起县关工委老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公民的教养是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应当从中小学生抓起,从小就教育他们养成懂礼貌、讲风度、有德行的好习惯,不能认为教养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小节,缺乏教养形成的顽疾也会酿成大病。为此,他们及时和教育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出在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教养培育的实施意见,连续召开乡镇、街道关工委和各学校领导会议进行部署,并且在民乐镇中学、县第三小学进行试点,召开现场会议推广。
各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课中,适度安排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读物课程内容,并把其中有关如何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礼貌风度等论述,制成图板条幅,张贴于校园厨窗和教室走廊。许多学校还采取文配画的形式,用漫画、水彩画、风情画解说文中内容,使孩子通俗易懂的加深理解。许多学校还把“六尺巷”、“负荆请罪”等历史典故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使孩子从小在心里扎下讲教养的根。
良好的修养是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是日积月累地习养而成的。县关工委和教育部门非常注重新建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学生守则,规范文明礼仪,力求目标细化,措施严密,要求细致,在抓细上做足养成的文章。他们规定孩子上学时离家要向家长告别,路上碰到熟人要打招呼,到校见到老师要敬礼;乘坐公交车要排队等候,要先下后上,要给老人让坐,不大声喧哗;走路要走人行横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随手扔垃圾,不停留在路中间说话;到公园游玩不挑逗动物,不摘花折枝,不穿越草地,不违规到险地玩耍。这些礼仪礼貌仔细讲解以后,还加以演练展示,让孩子明白教养就体现在这些细小具体的事情上,处处做到就会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品位、有尊严的注重自我修养的人。
孩子良好教养的养成,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长的“修养”对孩子的“教养”有着更直接更形象的影响。为此,他们经常在学校、社区、街道举办家长学习班、座谈会、研讨会,引导家长深刻理解自我行为对孩子教养的重要性。他们还要把那些坚守正道、处事谦逊、做人文雅,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事迹绘成图片、制成光盘、编成故事,展示给家长。他们还通过演讲、座谈、交心等多种形式,让身边的典型讲述这样做,对孩子教养养成所起到的率先垂范作用,从而自觉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抓好孩子的教养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