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7月,满眼碧色,从迎宾路进入绥棱,几块金黄色的麦田格外抢眼,麦田里老陈仔细地察看着秧苗、麦穗长势,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
每隔几天就来看看这些宝贝麦子,已经成了老陈的习惯。
老陈,名叫陈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会主席,去年9月,被派到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担任第一书记,跟省农科院建立联系,试种优质小麦,这是老陈改变靠山村农业种植结构的一个实际尝试。
靠山村是陈华“驻扎”过的第8个村。
今年58岁的陈华,40年工龄有10年在农村工作,先后在饶河、宁安、东宁等7个县(市)驻村从事帮建帮扶工作, 2014年,陈华被评为全国首届扶贫先进个人,并受组织选派到靠山乡省级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双合村担任第一书记,不到两年时间改变了双合村的面貌,靠山乡不让老陈走,老陈也舍不得这些农民,扛起铺盖卷来到靠山村,又成了靠山村的第一书记。
看着小村变富变美
沿鸡讷路从西侧进入双河村,一个不规则小广场映入眼帘,鲜花、绿草、卧石、亭台,周边点缀着各种健身器材,如果不是乡村袅袅炊烟提醒,你一定会以为进入哪个城镇社区。老陈说,这是在一个废弃猪舍上改建的。
改变村屯环境,是老陈到双合村做的第一件事。
老陈说他到双合村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改变村屯环境,老陈发出动员,并且挽起裤管跟着干,先跟上的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后来队伍越来越大,随着村民们自觉参与的热情被唤醒,小村的面貌一点一点发生变化。
街净了,村美了,可是街两侧不时闪进眼帘的破落民房很不协调,村民吴贵孝家房子住了近50年了,窗子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模样,一下雨就漏,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改造他家房子时,我们发现光棚就糊了13层。”
能修的修好,实在没有维修价值的,又没有能力盖新房的,老陈打算给他们统一盖一所大房子,建一个幸福大院,今年国庆前后,一期就可建成,40个无房户将成为首批住户。
有困难找老陈
老陈说刚到村里工作时,大家都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自己,到双河村,第一个议事会上村民就尖锐地提出,农田路和桥都破损了,你能帮修上吗?
老陈没有当场拍胸脯,而是走到田间,实地考察。
村民李彦斌家距地几百米的路程,可是开四轮车去也得10分钟:“桥坏了,走不了,就得绕道。”
修!老陈跑到省农业开发办,帮助协调8万元,乡里投入15万元,先后修了13座桥涵。
修桥期间还闹出过笑话,老陈每天一身泥水泡在工地现场搅拌机前,对质量“吹毛求疵”,老百姓都以为他是包工头,也对他指手划脚,老陈也不解释,一笑而过。
桥修好了,老陈的形象也在村民心中高大起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困难找老陈,成了大伙的习惯。
身入是枝叶,心入才是根
今年春节前,双合村村委会里,几十位村民喜笑颜开。
“村里给咱开钱呐,我们两口子赚了1万多。”陈力军夫妻说起这事乐得合不拢嘴。
村里的基础建设,能干的都由老百姓自己干,“肥水不流外人田”,工资让村民赚,最重要的是村民给自己干活上心。去年一年仅双合村基础建设就为农民增收10多万元。
时时处处为农民着想,是陈华驻村工作的不二法则,只要是对老百姓好的,他就会倾力去做。
靠山村是革命老区村,由于劳动力匮乏、缺少技术和资金等多种原因,一直无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陈华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走访调研,发现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和习惯,调结构转方式就成了老陈的主攻方向。
他先从省农科院征得专家支持在靠山村试种高筋小麦,又研究在大棚里种草本花卉。今年春天,当满棚鲜花绽放,购置花卉的小大车辆成排进村时,村民们都说老陈有眼光,给大伙选择了一个好项目。
跟着老陈走村串巷,不知不觉,日薄西山,老陈热情地留记者一起吃饭。
“尝尝我们的森林猪肉,还没上市呢。”在老陈略带神密的渲染里,记者跟老陈走进了伙食点。
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吃一口,仿佛回到小时候,过年时,杀年猪的时光。
老陈说这是靠山村另一个精准扶贫项目:森林猪养殖,利用村民胡志国的奶山羊舍和基地养殖从伊春引进的森林猪,将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
10年来,泡在农民中间,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大机关的正处级干部,变成了一个地道的“老农”,有一次去县城办事,居然被保安当成上访户给挡住。
身入是枝叶,心入才是根,老陈说:只要你心沉下来,跟老百姓就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