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杜金铭
海伦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按照习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提出的转型发展的要求,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作用,大胆实践,探索创建以村为基本单元、多要素整合优化配置复合经营模式,通过党组织主导、党员引带、服务支撑、效益吸引,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实现节本提质增效,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突出市、乡、村党员服务引带作用,探索“互助农家”模式复合经营主体
目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销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逐渐成熟发展的大市场。海伦市委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让市乡村的党员联动起来,特别是发挥那些社会影响力高、专业性突出的党员,探索建立了“互助农家”复合社。“互助农家”是农民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的大型农民互助合作社,市设总社,村设分社。旨在提升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通过土地不流转,组团去经营,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办不好的事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标准,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把生产经营的话语权牢牢掌控在农民手中,进而扭转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既能种得好,更能销得好,实现心中有数种地,市场订单营销,扬眉吐气赚钱。在“互助农家”模式的建设中,海伦市委以能够发挥突出作用的党员为主体,让这些党员在组建和发展中当农民的“连心锁”和“领头雁”,为农民搭建的集金融贷款、农业保险、生资供给、技术指导、市场开发“五大服务”于一体的互助平台。如在市直,哈尔滨银行副行长姜春雨(市委下派丰山乡丰义村第一书记)、百花生资经理赵玉森(市党代会代表)等党员为“互助农家”在金融、生资等方面提供了引领和服务;市农业中心农艺师马文荣(绥化市党代会代表)、才卓伟(市党代会代表)等为互助农家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在乡村,以共合镇蔬菜生产支部书记王玉兰(省党代会代代表)等一大批优秀党员为互助农家的带头人或骨干力量,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党员服务体系,使“互助农家”复合社具备了金融直贷、农业直保、生资直供、技术直传、市场直通五大服务功能。目前,全市的30多个“互助农家”经营主体已与中化集团、哈尔滨银行、中航安盟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已布点150个村,成员21409户,确立全程托管示范点44处、1.5万亩,辐射区面积126万亩。
二、发挥村党组织的主导联络作用,探索“村社”合一模式复合经营主体
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入推进,海伦市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有威信、有组织能力、有致富门路等优势,逐步探索出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村生物资源利用、有机健康食品、产加销一条龙的“村社”合一主导模式,这种复合社模式以村集体为依托,实现了农业产业各要素优化配置,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突出的典型是前进乡双泉村农业复合社。在大豆、玉米市场低迷,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不利形势下,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群众“主心骨”的作用,积极宣传当前政策,积极牵头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拓展新的增收渠道,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复合经营。一是社社联合。村党组织把于刚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自新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联合,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地无机和农机合作社有机无地的问题。二是社企联合。成立了黑龙江海伦市林夏富硒有机杂粮有限公司,进行有机杂粮深加工,并注册了“赵掌包”商标品牌,年内将完成全程可追溯智能农业建设,通过“互联网+农业”进行订单销售,自身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同时,复合社还与大连世纪鑫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紧密稳固的供销关系,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三是社院联合。复合社与中科院黑土保护海伦专家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海伦试验站、东北农大、省农科院、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他们为依托,在黑土保护、提升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测验积造、供种选种、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四是社银联合。复合社用经营权抵押,提前启动,提前破题,采取直贷的方式,解决贷款400万元。在复合社创建和组织生产过程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复合社提供协调办理经营主体创建、加工企业建设、产品商标注册手续,协调土地流转,协调项目落实等各项服务。党支部通过复合社经营也全力推进了脱贫扶贫工作。双泉村入社贫困户187户,他们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到复合社杂粮基地务工或外出务工提高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大大加快了双泉村脱贫致富步伐。
三、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探索“机社”一体模式复合经营主体
让发展势头好、经济实力强的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海伦市委瞄准了那些走在前列的村党组织,让他们抓住发展机遇,为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打样”。特别是充分挖掘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要素,推进了“机社”一体主导模式的复合经营主体。即以村为单元,将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有机嫁接融合,组建“两社”主导、其他生产经营要素配套组合的复合社,这种模式集中解放农村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机缺地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地无机或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前进乡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前进乡东兴村党支部在2012年创办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整村土地规模流转规模经营,增加了集体积累,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机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一是搭建经营载体。村党支部牵头,由村集体为主投资组建了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3年,在原建设标准1000万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经股东大会讨论,合作社又自筹资金500万元,购置了迪尔s660联合收割机等8台农具,使合作社机具总数达到了62台套,机具投资总额达到了1500万元。目前,合作社已累计投资达1700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实现了全村土地规模流转。二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最大效应,村委会通过创新合作社经营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和吸引全村农户带地入社。实行“集体牵头办社、农民全部入股、土地统一经营、收益盈分亏转、劳力转移增收、补贴个人所有”的复合经营模式。三是推进升级发展。为了保证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村党支部加强了复合社的管理,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管理和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健全了监事会、理事会等管理和监督机构,完善并严格执行股东大会议事制度,大家的事大家管、大家办,为保证实现合作社规范运营提供了保障。2016年,复合社与中化公司合作,采取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模式,托管服务费每亩地20元,由中化公司为合作社的5000亩耕地提供先进技术、现代设备、优质农资,实行点对点、贴身式、市场开拓型服务,实现由粗放耕种向精准农业转变,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打造万亩绿色富硒芽菜大豆基地和专品种绿色富硒玉米基地,预计目标产量可提升10%以上,剔除托管服务成本,仅增产一项,预计5000亩增加纯效益30万元以上。
四、夯实“两新”党组织创新示范作用,探索“企社”合作模式复合经营主体
“企社”合作即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牵动的复合社。通过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由企业主导基地建设、合作社具体操作基地建设、部分农民参与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海伦市委特别让“两新”党组织和党员走在了前头,大力促进“两新”党建提档升级,推进“企社”合作复合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在比较典型的海伦镇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海伦市委组织部牵线,新经济组织原野食品公司党支部和海伦镇党委、长发乡长丰村党支部、东风镇勤劳村党支部“联姻”,抱团创建了海伦镇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复合经营联合体。以“两新”组织原野食品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冷藏、冷链配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所+基地”经营模式,由省农科院、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与东北农大建立合作关系,成为该校实验实习教学基地。合作社注册的“新北香”牌速冻粘玉米被省名牌战略委员会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新北香”牌注册商标被省工商总局评定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并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合作社以发展非转基因有机富硒农业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已实现由传统加工向“互联网+农业”为支撑的循环全产业链的转身,真正做到“为耕者牟利、为食者谋福”。复合经营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万吨甜糯玉米原料,为千头牛场提供有机青贮饲料,牛场为万吨有机肥厂提供粪肥原料,肥厂有机肥再还田给基地,形成封闭循环全产业链。目前正在建设规模为300亩的富硒有机蔬菜观光采摘园,内设百花园、百菜园、百果园等诸多观光项目,将进一步提升蔬菜品质和产品附加值。通过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了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多业创收,亩产值可达7000元,亩效益约6000元,万亩基地总效益可实现6000万元。企业又于2015年8月份完成了智能农业建设,实现生产全程可追溯,同时开展了线上经销业务,将现有销货渠道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在“中国有机商城”、“淘宝网”、“阿里巴巴”、“中国惠农网”等第三方平台进行线上销售,产品重点销往东三省、京津冀和江浙等地区,目前线上销售额已实现1400万元,预计2016年线上销售额可突破3000万元。复合经营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以每公顷7000元价格流转农户土地的基础上,又将287户流转土地农户的300余名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合作社务工,其中常年性用工50人,季节性用工300人,实现了二次创业,农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