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姐,累不累啊?”
“呵呵,杨乡长,这有啥累的?感谢还来不及呢!”
6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村委会,就听到乡长杨会玉和村民打招呼。
大酱加工厂里,两排农家大酱缸整齐排列,46岁的陈景丽和几位贫困户正在给大酱打耙。
杨会玉说,一些老弱病残贫困户年岁大了,不能出去打工,要脱贫咋办?下大酱、搞养殖,别看是不起眼的事儿,但我们就是要靠这小产业脱贫过上好日子!
村里成立了注册“赵掌包”牌商标,成立双瑞酱菜厂,一次下100缸大酱,陈景丽等6名贫困户进厂工作,和在家一样下大酱就把钱挣了。
陈景丽的丈夫腿有残疾,干不了体力活,她要照顾家不能出去打工,家里除了承包地的转租金没啥收入,一天总是愁眉不展的。自打来厂里下大酱,笑容重又回到她的脸上,人也年轻了。日工资一天70元,这样消停干一年,脱贫没问题。这不,她边打耙边说:“一天打三遍缸,在这干活比在家还细致呢。”
凑近酱缸嗅一嗅,已有淡淡的酱香。陈景丽说:“过几天发好了,进门就能闻到香味呢。”
村路旁有一片林子,林下拉着一道道网,一群群小鸡欢叫着,啄虫吃草,“唧唧唧”好不热闹。
这是村里精准扶贫的溜达鸡。村上免费提供2000只鸡雏,放养在1.5万平方米的林地里,两户贫困户负责看管,带动15户贫困户一起养,鸡下蛋、蛋生鸡,收入归己。
村东南杨家屯传来鹅雏的叫声。循着声音走进棚。
“喔喔喔,吃点食儿,饮点水,别干仗。” 66岁的低保户姜淑芹正在喂小鹅。
“村里免费给了500只鹅雏,我和老伴养着,到秋一只就算卖80元,去掉饲料等成本,也大有赚头。前面还有一个闲置大坑,村里帮改造成鱼池,提供鱼苗,我家还可以卖鱼、卖钓,这好日子不远了。”老人不住地说。
“乡里进一批东北民猪种猪,趁今年猪行好,让贫困户们养起来,脱贫过上好日子!”杨会玉说着又领我们去看下一个扶贫的小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