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2月23日讯吕霞,绥化学院校报记者,2006年毕业留校。她经历了学院由专科升本科的过程,幸运的她入学时读专科,毕业时拿到了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证书。
像吕霞一样,绥化学院圆了很多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子读大学本科的梦想。
1953年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绥化县绥化师范学校。1971年,绥化地区在绥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绥化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绥化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绥化师范专科学校。
岁月变迁,时间推移。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科学院不仅成为绥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绥化人多年的热切期盼。2002年,新一任绥化市委班子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科学院作为一项大事摆上工作日程。市委书记胡世英多次向国家教育部以及省委、省政府以及教育部门汇报,陈述绥化需要本科大学特别是建设本科学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等重要作用,得到国家、省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的大力支持。经细致工作和积极争取,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绥化学院,成为省属综合型本科普通高校的新军。
绥化学院“呱呱坠地”,我市有了本科大学。
学院确立了“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立足绥化,面向龙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由师范专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断转变。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校生由2003年的5350人增加到今年的9100人。校园增加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7000多万元。
学院全面推进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5年来,确立院级教学课题148项,主持或参与省高校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4项、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规划课题2项。新增专业23个,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3门。
学院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学院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不断完善所设专业逐步定位于绥化主导产业发展,成立了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积极培育和打造寒地黑土科研特色,在海伦剪纸、绥棱黑陶文化等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应用性显著增强。增设杰出青年基金、学术出版基金、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基金等资助项目,激发了科研长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的活力。科研经费由2003年前每年20万元增加到每年100万元,广大师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催生出社会实验的硕果。社会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厅级以上课题1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10部,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20项。
学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5年来,学院专任教师由301人增加到455人,新增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68人,结构更加合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由18人增加到2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