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2009年政府工作情况
2009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加快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四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6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口径财政收入39.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9.3亿元,分别增长15%和21.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增长6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9亿元,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3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4371元,增长16.1%。以上指标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并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报告》从六个方面对2009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一是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成果丰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是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市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202个,亿元以上项目76个,完成投资122.5亿元。新引进项目30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1个,到位资金86.5亿元,增长31.3%。投资11.3亿元建设农村公路3357公里,是年初计划的2.5倍,总里程和投资额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城市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广场及公园等基础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启动城市"三供两治"项目28个,总投资25亿元。以棚改为重点,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413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以上。建筑及房地产业为全市财政贡献税收4亿多元,占整个地税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同时拉动了几十个相关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等方面投资同比增加30%。
二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又登新台阶。农业增加值实现213亿元,同比增长11.7 %。大力实施粮食产能工程,建设重点农业基础项目和高产攻关田项目39处,总投资33亿元。“肇兰青”10万亩玉米高产攻关田项目得到胡锦涛总书记肯定,“庆北绥”200万亩水田现代示范区项目在全省和全国现场会上推广。在多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总产实现223.9亿斤,农村人均贡献粮食2.8吨,被《人民日报》以绥化市筑起“绿色大粮仓”为题头版头条报道;全国产粮大县增加到6个。以生猪、奶牛两大工程为牵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80亿元。完成人工造林41.8万亩,居全省首位。村镇建设总投资42.76亿元,增长1.7倍。全市农村道路硬质化、休闲公园化、围墙标准化、住房砖瓦化、服务社区化进程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内转外输劳动力108万人,劳务收入60亿元。
三是工业经济速度、质效同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13亿元、增加值62.8亿元、销售收入210亿元、利税33亿元,分别增长18.9%、24.2%、20.6%和34.8%,均超全省平均增幅。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拉动作用增强,全市食品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工业近7成的增加值和8成以上的利税来自骨干企业。园区载体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市17个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2.4亿元,新入驻重点项目39个,项目聚集效应愈加显现,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安达项目区辐射示范效应迅速扩大,各类经济集聚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四是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迈出新步伐。进出口贸易企稳回升。实现进出口贸易额7345万美元,同比下降6.5%,小于全省降幅2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3774万美元,增长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下乡工程顺利推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全市各类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215个,物流经济对全市财政贡献率增长10%。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250亿元,增幅达49%,金融业为财政贡献税收1.5亿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4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7 %。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96.9亿元,增长21.2%;实现税金19.1亿元,增长20.1%,占全口径财政收入48.5%。
五是市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完成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增长13.3%,自身可用财力达1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新安工业硅、宝利多晶硅、申禄达大市场等8个项目投产运营。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超过62亿元,是引进项目最多的一年,硅基材料产业被列入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主次干道和巷路33条,累计修路已超过200条,新增排水管线9712延长米。投入5000万元,开展了“十百千”创绿行动,新增绿化面积30多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制定出台激励政策,推动房地产开工面积达116万平方米,既拉动了住房消费,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房价上涨,同时为财政集聚资金5亿多元。各项惠民工程如期完成。拆迁棚户区4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75万平方米,又有6000多户居民住上了新楼房,棚户区改造累计政策让利百姓达6亿多元。
六是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扎实成效。在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兑现承诺,仅向上争取和投入重点民生资金就达26亿元,是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新增棚改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改造泥草房5.4万户462万平方米。新建县级中心敬老院6所,为14.1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3.59亿元。城乡纳入低保人员达46.6万人,发放救助资金6.7亿元。新建续建扩建医疗机构32所,“三网四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建设跨越发展,科技、文化、体育、广电、人口、土地、环境建设等事业实现新突破。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公安系统“百日整顿”取得可喜成效,信访稳定工作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全年无重特大生产安全和交通事故。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报告》也客观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与各项刚性支出增加的要求比,压力还比较大。二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三是由于基础差,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四是政府职能转换还不到位,个别部门还存在效率不高、环境不优、落实不力的问题。五是城市管理还有待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