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乡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带来的启示
2001年农村乡镇改革,人权、财权的变革,也带来了乡镇党政机关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工作方式的创新。
人往哪里去,效益从哪里来,职能向哪里转,庆安县丰收乡的干部在土地里找到了生存空间。
丰收乡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随着改革的春风从庆安的黑土地里拱土而生,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2004年前的一段时间里,丰收乡政府机构改革只是把21名干部分离出来,成立了农技服务协会。虽然工作职能转了,但人仍然坐在办公室里“躲着市场的风雨”。
一名农民的创举,激活了乡干部的思维:有技术,不能守着“金饭碗”等饭吃。
王振生,丰收乡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个种水稻高手。他还在自家院内建了两栋温室,育稻秧卖给稻农。冬闲不闲,春忙更忙,“两段式”育秧苗,王振生的收入都很可观,三四千元。
丰收乡是水田乡,工厂化育秧,不仅能提升水稻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有发展空间。农技服务协会的人员“等米吃”,不如去“种米吃”。
农技服务协会变成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尚喜军说,对乡干部来说,习惯了发号施令,一旦真有了发展的商机,肯不肯干,关键是能不能放下架子。
2004年,中心建了一栋720平方米的育苗温室,以利益为纽带,以联合体的形式进行尝试性经营。当年就见到了效益,乡领导和乡干部悬着的心落了地。全乡100多亩地都用的是中心育的秧苗,收益相当不错。
尝到了甜头,胆儿也就大。2005年又建了两栋,2006年发展到6栋,面积4000多平方米。秧苗不仅在本乡成了抢手货,还在庆安县一些水田乡走俏,销往绥棱县上集镇的一些地方。
用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育的秧苗,每公顷增产1000多公斤,增收七八百元,农民还可节省投资。一时间,“两段式”育秧种植水稻成了庆安农民追求的新时尚,一些农民利用火炕制造土制温室,小量化采用“两段式”育秧,提升了土地产出的数量和效益。
通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举动,丰收乡15万亩水稻种植质量不断提升,采用“两段式”育秧方法的稻田,每公顷纯效益4000元。
今年,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还帮扶稻农进行稻鸭共育式经营,农技人员在稻田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放大了人生坐标。
“两段式”育秧温室在插秧结束后,有的闲置,有的只种了大豆或白菜。尚喜军他们想:能不能充分利用温室搞点高效益的产业。乡党委书记司丙文和副书记李文江给服务中心出了一道题:能不能瞄准市场搞立体化栽培?搞好了,将来向稻农们推广。
今年,服务中心在4栋温室里搞了1500平方米双孢菇栽培,每平方米收菇10公斤。菇产下来到市场上一卖,每公斤8元,很抢手。人们反映:可炒、包馅、冷炮,口感清鲜不腻,爽口,好吃极了!菇香自有客商来,烟台九发公司订了两吨保鲜菇,每吨价格850元。据介绍,双孢菇可在温室腾出来后栽培,每平方米费用10多元,用稻草、鸡粪即可生产,每平方米纯收益可达到35元。
丰收乡丰年村王乃珠屯有200栋国家农业开发项目的温室、大棚,面积5万平方米。明年乡里准备大面积推广双孢菇栽培,李文江主抓,还要栽几栋。乡里准备引资700万元上一个保鲜项目,保证双孢菇能销出去。
一个又一个项目,一条又一条致富农民的道儿,服务中心也壮大了实力。
尚喜军说,今年还搞了两栋美国提子的栽植,在八月节上市时被哄抢了。有稻农找到服务中心,也要搞,明年可达到360栋。
丰收乡的干部,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真诚演绎中诠释了服务“三农”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