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2月26日电今年,海伦市积极创造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协作的转移培训新模式,大力推行转移培训、职业介绍和跟踪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新机制,打造培训专业、培训学校和外出劳务新品牌。
这个市在培训形式上,由条块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他们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充分发掘职业技术学校、省机校、蔬菜办、水产总站、劳动培训中心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场所、设备、师资力量,在城乡建起37个培训基地,并将转移培训的重点逐步下移到乡镇、村,培训机构在乡镇、村设立培训点,组建了一支35人的综合性师资队伍,分别深入农村进行流动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达到了有计划、有档案、有教材等“十有”标准,既方便了农民,降低农民的培训成本,又扩大了培训生源。今年共举办数控机库、电焊工、计算机、电工电子等各类技能培训班6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5500人。
这个市在职业介绍上,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向组建“集团军”转变。在网络建设上,他们成立了信息服务大厅,研发了输出管理软件,建立了数据库,并结合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实现了市乡村三级联网,使信息基础建设达到了标准化、网络化、现代化;在信息搜集整理上,他们聘请了826名信息员,及时反馈全国各地的劳务信息,实现了前方与后方快速对接,城镇与乡村整体联动;在信息发布上,他们利用劳务大厅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村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及时准确地发布用工信息。年初以来,共发布用工信息2670条,利用率达80%以上。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劳务经纪人两个方面力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手段,常年在外找订单,已开辟内转外输就业基地725处,签订集体劳务合同206份,落实用工岗位1.1万人。这个市在跟踪服务上,由粗放型服务向细腻型服务转变。他们注重对外埠就业基地进行考察,与山东、北京、天津、江苏、广东、辽宁等省市的外资、国有、民营企业进行对接,凡这个市阳光工程培训机构提供的企业,劳转办都与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对接,对企业的信任度进行考察了解,对不具备安置条件的企业,严禁培训机构组织学员输出就业。学校对就业学员进行跟踪问效,对学员就业不满意的,最低保证给予3次安置,直到学员满意为止,保证学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