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富民增收、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关键环节,采取扎实举措,强力推进,初步打造了生产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人文关系和谐的具有庆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以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大力实施“富民工程”,逐步确立了“种好地、出劳务、搞加工、养畜牧”的富民之路,进一步延伸和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初步测算可实现4468元,创历史新高。种植业向调优结构、大力推广新技术上要效益。全县共建各类科技园区80个,推广新技术20项。水田区主推“四种栽培模式和一个节本措施”,“两段式”育秧、钵体抛秧、机械插秧和节水控灌面积分别发展到两万亩、55万亩、25万亩和50万亩,试验示范稻鸭共作面积1000亩;旱田区在完善大豆“垄三”栽培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窄行密植和大豆、玉米“4+1”栽培模式,面积分别发展到2.5万亩和10万亩。今年,粮豆薯总产实现7.525亿公斤,实现了灾年不减产、不减收。目前,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20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实现了绿色食品农民人均纯收入290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绿色食品经济已经成为庆安一张特色王牌和形象代名词。劳务业向转型就业要效益。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大了“一个培训”(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依托技工校、职教中心和哈建工技校,深入开展县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和“四个体系”(维权体系、中介体系、信息体系、考核体系)的建设力度,实现了劳务经济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打工型向就业型转变。目前,全县已输出农村劳动力6.5万人,劳务创收4.9亿元。加工业向规模发展要效益。依托资源优势,鼓励千家万户大上农副产品加工小作坊。通过宣传、引带、示范和培育,重点在“四个三”(即固定资产投资3万元、安排劳动力3人、生产3个月、获效益3000元以上的小作坊)上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经济效益的农特产品加工群体。全县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小作坊294户,70%以上的产品进入了市场,促进农民增收2600万元。养殖业向特色品种要效益。坚持抓养殖大户、培育专业村屯带普养的路子,在稳步发展“两大”(生猪、肉牛)养殖品种的同时,着力在大鹅和獭兔等特色品种养殖上下功夫。以建安兔业、宏业兔业和银鹅公司为龙头,实行了集中精养与分户养殖相结合的“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农户大搞养殖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了养殖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目前,全县已建设养殖专业小区11个,培育各类养殖大户380户。
二、以硬件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我们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大力实施“三化”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一是实施农田标准化。累计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6万亩,架设输变电线路247公里,打机电井547眼,修建农道桥33座,修建干渠衬砌2.5公里,修建机耕路374公里,完成造林8000亩,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景观。二是实施道路硬质化。两年来,投资近3亿元,修建了95条866.3公里白色路面通乡通村公路。初步形成了“一横、七射、两环”,乡乡互通、村村相连、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化格局,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三是实施镇村屯生态化。重点围绕“绿、洁、房、水、能、亮”6项建设狠下功夫。绿,就是围绕生态屯建设大上护屯林、护路林、榆树墙和花草栽植。洁,就是加大村屯环境整治力度。房,就是建设农民新房舍,创造居住新环境。水,就是大力推进人畜饮水设施安装。能,就是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标,重点在沼气入户和能源节约上加大实验力度。亮,就是在街道亮化上下功夫。自然屯安装路灯497盏。同时,镇村共建23处休闲广场、10处农贸市场,农民形成了“早晨逛市场、傍晚游广场”的新习惯。如今步入镇村屯,洁净的道路、齐整的榆树墙和新式的节能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以社会事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构建和谐的社会局面。我们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紧紧抓在手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一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围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新建改造中小学54所,围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县受益学生近4.2万名;对家庭困难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受益学生近1万名。二是卫生事业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近20.6万人,参合率达90.26%。三是文化事业实现新突破。投资80多万元,在久胜和巨宝山两个乡镇新建了综合文化站,为群众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填补了“两项空白”:各村、屯新建文化活动室77个,文化大院600个,填补了村、屯文化活动场所的空白,形成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屯有文化大院”的新格局,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新建信息服务站43处,填补了村级信息服务站的空白,为农民免费查询致富信息搭建了平台。四是社保事业实现新突破。农村低保完成了提标扩面,达到6606户、16851人,发放资金510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投资52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入住的功能完备的庆安县第一中心敬老院。目前,70%的五保户实现了集中供养。筹资120万元,积极开展城乡困难群体大病救助,切实解决了困难农民的就医难问题。
四、以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我们积极寻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的突破口,积极为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和引导农民参与民主管理创造条件,从而为实现村民自治、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落政策。2007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资金4245万元。二是保运转。拨付村级3项经费411万元,村均4.4万元,保证了村级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向上申报化解村级债务资金870万元。三是强集体。清理“五荒”及机动地资源发包不合理合同538份,发包面积6398亩,清收承包费280万元,使集体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四是抓包扶。通过省市县相关部门包扶试点村,共投入帮建资金240多万元。五是争资金。两年来,向上争取通乡通村公路、人畜饮水井、农机合作社和良种化工程等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行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一事一议”载体建设。共议成通乡通村公路、植树绿化、道路整修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260多个,涉及资金600多万元,极大地加快了民主管理的步伐,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