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冬闲忙学技
http://suihua.dbw.cn   2007-12-18 09:14:27

  12月15日上午,北林区双河镇政府会议室内100多名来自镇内各村及绥棱、庆安、海伦等县(市)的农民济济一堂,聆听一场题为“寒地水稻集成栽培技术”的讲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了,要培养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咱农民种地再不能守着‘老把式’的道道,要科学种田,今年有的地方水稻的价格不高,但如果咱们把成本降下来,效益不就上去了吗———稻种、资源、技术、开发一个也不能少!”被誉为“寒地黑土育种人”、我省第一个香稻品种绥粳4号的发明人、78岁高级农艺师苗永增的开场白先声夺人。

  “今天我要讲的是起源于马达加斯加,目前在浙江、四川等省大面积采用、结合我省实际的‘寒地水稻集成栽培技术’。今年开春我在双河、秦家和五营等地的五六十户农民中小面积推广,成效显著,每公顷节省投入1500元,每公顷只需15公斤稻种,每公顷打粮9000公斤左右,两三公顷的人家不需雇人,这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省种、省水、省工、省育苗物资,增产、增收、增效益、环保。”绥化永安农场农艺师孙庆玺侃侃而谈。

  农艺师孔庆洲走上台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向农民们讲解演示这项技术。

  “甭管啥技术,能多打粮多卖钱就中!”会场内农民们开始小声议论。

  一位身材高大的农民走上台自我介绍:“我是秦家镇长山村农民徐桂平,今年我采用集成栽培技术种的3.5公顷绥粳四号,每公顷产量8500公斤。明年我和跟前儿的农民打算这么种上它25公顷。”他着重语气说:“科学就在身边,机遇一年就一次,愿大伙都能早日奔小康!”用知识武装头脑的新型农民说出话来就是不同凡响。

  从上午9点半一直到下午2点半,5个小时的讲座,农民们忘记了吃午饭,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插话询问,气氛热烈。

  “明年我在建三江种14公顷稻田全都采取这个法儿了。”边往出走,双河镇农民唐子和兴奋地跟记者说。

  农民们把苗永增、孔庆玺、孔庆洲团团围住,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久久不愿散去。

 
作者: 廉宏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