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2月7日电初冬时节,来到明水县兴仁镇民政村,村民张秋正忙着往车上装玉米,他高兴地介绍说:“今年种植60亩玉米,亩产700多公斤,县城玉米加工企业每公斤收购价1.1元,仅玉米一项,就能增收5万多元。”
提起种植玉米,明水县有一套顺口溜:“过去种植10亩玉米,等于锻炼身体。现在种植10亩玉米,一年增收近万元。”
近年来,这个县从玉米产业入手,紧紧依托玉米办工业,围绕玉米资源上项目,坚持不懈大力发展玉米加工业,依托玉米原料建工厂,走出了一条玉米企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品牌扩市场、产业增效益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这个县引导农民用工业化理念对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进行革新,把玉米种植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工序,把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把玉米作为工业的原料来科学种植,组织生产,加速玉米由口粮型产业向工业原料型产业转变。全县形成大干玉米工业、大上玉米项目、大讲玉米效益的浓厚氛围,推动玉米精深加工实现新的战略升级。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一个个玉米深加工企业落地。目前,这个县玉米加工企业已达5家,年加工玉米70.8万吨,实际加工67.6万吨。其中,1万吨以上玉米加工企业有两家,年加工玉米70万吨,实际加工67万吨。今年,玉米加工企业除生产玉米酒精和饲料外,黑龙江格林粮食开发有限公司年生产玉米淀粉30万吨,玉米蛋白、玉米胚芽、玉米纤维饲料等副产品14万吨,谷氨酸3万吨,复合肥3万吨。明水县天顺粮食开发有限公司年生产玉米干蛋白饲料10万吨,湿蛋白饲料25万吨,加工总量的扩大带动绥化玉米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比2001年增加40万亩,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空间。玉米价格也从2001年的每公斤0.76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1元左右。
玉米变酒精、变燃料、变淀粉、变餐盒、变饮料,深度开发,这个县延长了玉米产业精深加工链条,玉米深加工向高端和深层演绎,信息技术、多样化和功能化的精深加工产品改造、提升了传统农产品。由初端加工向中高端加工转化,玉米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不断实现增值、增效,提高了玉米产业的成长性和回报率。如今,这个县农民提起玉米,想到的已不再单单是粮食,而是化工原料。玉米深加工产品由最初的口粮和饲料延伸为酒精、淀粉,再向谷氨酸、赖氨酸、柠檬酸、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玉米油、变性淀粉和生物化工产品延伸。黑龙江格林粮食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淀粉、谷氨酸、赖氨酸等产品销往广东、福建、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天顺粮食开发公司加工的玉米酒精远销广东、上海等大中城市。有的产品还销往日本、韩国、泰国和欧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