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农业新闻 正文
沈桂兰:编织四季菜篮子
http://suihua.dbw.cn   2007-12-06 13:12:27

  绥棱县靠山乡东方红村很小,但在当地很出名,过去穷得出了名,现在富得出了名,农民靠塑料温室大棚走出了一条富路,当地人都称东方红村为塑料大棚村。

  说起塑料大棚,又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塑料温室大棚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沈桂兰。

  想过好日子,就得把粮袋子变成菜篮子。

  沈桂兰上任后,足足走访了1个月。她入户调查,察看地势,规划村路建设。在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她坚定地说:“我们要想过上好日子,干守着这块土地也不中,要想办法抓市场,利用好这块土地,必须调整种植结构,种粮食周期长,我们种菜,发展蔬菜经济,盖上塑料温室大棚,冬天闲不着,照样种菜,把过去的粮袋子换成菜篮子。这样,我们四季都能挣钱。”一席话,掷地有声。

  发展温室大棚经济在东北是个来钱的好点子,冬天大棚里的蔬菜可卖上好价钱。

  盖大棚没钱,就得借“鸡”生“蛋”。一栋大棚需要资金10000多元,这些钱对东方红的村民们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为解决资金困难,沈桂兰决定以“副”养“农”,借别人的“鸡”来下“蛋”,得到的钱再发展大棚经济。于是,她发动村民,通过亲朋好友宣传东方红村,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大办村办企业,积累资金,还能解决大部分富余劳力。于是,大庆市客商王德林来到了东方红村投资500万元,办起了东方红木制品厂,产品销往韩国和日本,年创产值800万元。山东客商邵连山也在东方红村投资300万元,办起了油厂。养鸡场、驾驶员培训学校、理石加工厂、停车场等村办企业一下子都办了起来。从此,村里的积累多了起来,村民的兜里有了钱。村民们把温室大棚盖了起来,每户基本都有一栋大棚,占地面积达1200多亩。大棚多了,沈桂兰更忙了,她家在县城,虽然村里离县城只有几里路,可她一忙起来,几个月都不回一趟家,整天蹲在大棚里。她领着部分农民先是到省城学习温室大棚栽培技术,然后她把自己先学到的知识,再手把手地传给村民们,从育苗、调温、测土配方施肥、浇水样样教。为从鲜、质和量上抢占市场,沈桂兰又3次南下,引进了力士番茄等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她还重金聘请省城的蔬菜专家进棚当技师。这样一来,农民的积极性更高了。进入冬天,北方虽然天寒地冻,大雪飘飘,可东方红村的大棚里却春意浓浓。一冬下来,每个大棚人均纯收入近2500多元。

  东方红村通过温室大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也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由穷变富。为进一步抓好大棚经济发展,村里成立了大棚协会,沈桂兰被选为会长,会员达800多人,东方红村的温室大棚经济由过去的零散发展到现在的集中管理,统一规划,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行了产销一体化。

  2005年秋季,沈桂兰召开了一次会员大会。会上,她说,咱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要想大干挣大钱,还要往长远看,看大市场,现在全村都盖上了大棚,还要把大棚盖到全省、全国,甚至把大棚盖到国外去。一句话,激活了大家的心。李德宝提出到俄罗斯去发展大棚经济,那里地多土肥,租金又便宜,市场一定看好。沈桂兰一听,马上支持他闯一闯。沈桂兰帮助李德宝办理了护照,又选优质种子,把他送上了北去的列车。

  李德宝到了俄罗斯,先租了75亩地,建起了4栋大棚。结果这一试还真成功了,由于管理好,中国蔬菜种子在俄罗斯的土地上长势好,当年创收3万多元。他把这个喜讯通过电话告诉了沈桂兰,沈桂兰万般高兴,又组织30名农民到俄罗斯,相继盖起了20多栋大棚,年创收70多万元。接着,又有334名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淘金”,每年赚回200万元。

 
作者: 闫建军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