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市走农区工业化之路发展纪实
日前,伊利集团投资3.8亿元在肇东项目区建设30万吨液态奶项目竣工投产,拥有25条世界上最先进的乳制品加工生产线,日产850吨超高温灭菌奶和150吨酸奶,年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安置1200多人就业,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3亿元,年利税5000万元,奶户、业主每年可实得奶资及服务费两亿元。至此,肇东市“建基地、育龙头”,通过“农区工业化”带动畜牧业发展的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优质成母奶牛达到4.5万头,奶牛万头乡镇3个、千头村8个、500头村28个、百头屯93个,标准化奶牛小区68处,养奶牛户1万户,榨奶站点166处,年商品奶总量19万吨,奶牛存栏居全省第二位。
“只有通过建基地、培育龙头企业,走农区工业化之路才能带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兴市富民的目的。”肇东市委书记张锡才说。自2001年开始,肇东市把目光投向了伊利集团。2001年6月份,伊利承债式收购肇东综合食品开发中心。8月份租赁了帕玛拉特肇东乳业公司,11月份与宋站绿洲乳业合作组建肇东伊利乳品有限公司,总计投资1.2亿元,使肇东液体奶生产线从5条达到13条,日处理鲜奶500吨,为日后的30万吨液态奶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来龙头企业就要负责,就要提供优质奶源。”肇东市把为伊利服务列上重要日程。伊利要奶源,肇东市全力实行了“一把手工程”,出台了促进奶牛业发展的15条相关政策;2002年,肇东市成立服务伊利办公室,让企业只管“三尺门里”,不管“三尺门外”。几年来,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作为奶牛发展基金,农户购买优质成母奶牛每头补贴2000元;市里免费提供青贮种子;购买青贮收割机、粉碎机,在省财政承担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贴30%;一粒优质奶牛冻精市财政补贴15元;新建30处机械化榨奶站,每处补贴两万元。投资400万元建设两个青黄贮饲料公司,形成3万吨青贮、两万吨黄贮的生产能力。投资200万元购买了18套54台黄贮机械、投资700万元为奶牛专业村修路140公里。
伊利落户肇东共为地方财政上缴税金1亿多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6亿多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今年10月1日开始,伊利把奶价由原来的每公斤1.63元提高到1.90元,保证了农户每头奶牛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
如何增加财源,肇东市抓住农业产业化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肇东,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的名气很大,不仅仅是因为每年上缴7000多万元税金,更因为它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
2004年冬季,全省农民手里的大苞米待价而沽,而在肇东市,从11月中旬以后,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门口,送粮车队排成行。原因是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农民适时交粮结算,事后中粮按年内市场最高价对农民“多了不缴,少了给补”。如此,农民不吃亏,年消化玉米7亿公斤的华润也能及时有米下锅。海城乡就是靠着中粮这棵大树,越干越红火,2002年至2006年,全乡农民增收1000万元。而沿袭已久的用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淀粉燃料酒精的技术,如今在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也即将被用玉米秸秆为原料研发而成的纤维素酒精技术所取代。以前,玉米秸秆在农村是废弃物,而现在收购价格每公斤达0.10元,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减轻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招商引资、联大靠强,肇东市建起了一批加工企业。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现已达到年加工转化玉米75万吨能力,年上缴税金近亿元;黑龙江成福集团年加工转化玉米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其产品氨基酸、味精、酱油、变性淀粉、高果糖等覆盖东北三省,远销云南、新疆等省和俄罗斯等东欧市场;以四川希望肇东公司为领衔的11家饲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50万吨,农民手里的大苞米开始全身生“金”。
近年来,肇东市根据粮畜资源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巨大的实际,深入实施农业长入工业、工业植根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策略,全力建设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玉米、乳品、畜禽3大主导产业开发格局,已发展大型粮畜深加工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年加工转化玉米125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