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15日电在黑龙江省绥化市芦河镇拥军村,村民郑喜林正忙着往家收玉米穗子,他头不抬地对记者说:“过去种一年苞米,等于锻炼身体,看不见啥效益。现在妥了,10多亩地一年增收近千元呐。”打破农区发展瓶颈,以工促农加快发展,绥化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路。
绥化市粮食产量连续16年超过60亿公斤,经济长期以农业为支柱,工业发展滞后,当地人自嘲是“戴着粮帽子,过着紧日子”。从2002年开始,绥化市推动玉米由口粮型产业向工业原料型产业转变。把玉米种植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工序,把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同时,以玉米带动乳品、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产业向集群发展,从而促进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
历经打拼,一个个玉米深加工企业在绥化市落地,全市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中粮(肇东)生化能源有限公司、肇东成福集团有限公司、青冈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目前,绥化玉米加工企业已超10家,年设计加工能力300万吨,实际加工能力270万吨,分别占全市玉米总产量的73.4%和66.1%。2006年,全市玉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8亿元,增加值7.95亿元,利税4.6亿元。玉米价格从2003年的每公斤0.76元上升到目前的0.96元左右,5年间,仅玉米收购价格增长就为绥化农民增收4亿多元。
从玉米产业突破向集群化发展,绥化市在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十大产业上分头并进,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目前,全市玉米加工能力已近300万吨、水稻加工能力70万吨、大豆加工能力50万吨、马铃薯加工能力45万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9.7%。同时,集中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全面提升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工业的振兴不仅破解了农业难题,也使一直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粮山”变成了“钱袋子”。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10元,是2000年的1.5倍。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表示:“我们要争取把绥化建设成全省最大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真正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