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之乡,庆安县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施绿色食品经济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已经使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贯穿庆安人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的始终。
“绿色”强壮了县域经济,绿色富庶了一方百姓,庆安人没有理由不对“绿色”情有独钟,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庆安人赋予了“绿色”以更丰富、更广泛的含义。
基地是发展绿色食品经济的空间载体,基地建设是发展绿色食品经济的基础。多年来,庆安人致力于以绿色武装基地毫不松懈,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面积在庆安的版图上迅速扩展。目前已经达到22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8%,这其中,国家大型绿色食品水稻基地面积100万亩,绿色食品大豆面积50万亩。
绿色、现代的生产方式不仅产出了优质的农产品,还使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局部地方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活动正在萌芽,破土之势已显见。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高新科技的支撑,多年来,庆安人积极探索,总结出了多种节约资源、能源,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其中两段式育苗、钵体抛秧、机械插秧三种水稻栽培模式和节水控灌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节水控灌工程每年节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全县降低了灌溉成本600万元。大豆垄三和大豆玉米4+1栽培模式相当于在版图不变的情况下把土地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
庆安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腹地,作为各种优质、绿色农产品赖以生长的空间载体,庆安人对黑土地珍视有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尽管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允许使用一定量的化肥,但庆安人仍然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不断扩大农家肥和生物菌的施用量。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沃土”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庆安已整理土地4.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年积造农家肥150万立方米,根垄秸秆还田95万亩,年机械耕暄面积达180万亩。
生产出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庆安人多年来积极探索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对绿色农产品建立严格的生产、加工、销售等项档案,达到了基地有统一编号,有示意图,有农户姓名、资料,地块面积清单和生产手册。这个县还要求龙头企业要有完善的原料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项记录,并有加工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手册,进行微机管理,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加工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追溯到每一个环节找到症结所在。10月10日上午,记者在庆安县丰收乡一个养鸭合作社看到社员们正在将自家产鸭蛋往社里集中,以便统一销售。经过仔细观察,记者发现鸭蛋上除了贴有合作社的统一商标外,每家的鸭蛋还都做了不同的标记,合作社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谁掺杂使假,到时候一看蛋壳就露馅儿,谁砸了合作社的牌子,就立马让他走人。严格的管理机制,换来的是消费者对庆安绿色食品的认可和欢迎。多年来,庆安在市场上追寻了一大批绿色知名品牌。“源升河”牌、“庆泉”牌白酒分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黑龙江名牌产品”,其中,“源升河”牌大米白酒还远销韩国,“七河源”牌大米获国家免检产品,“庆鑫”牌大米被国家粮食企业授予“放心米”称号,“双洁”牌富硒米被北京十几所高校确定为专供米,庆安镇的绿色蔬菜被端上俄罗斯居民的餐桌……此外,他们还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庆安大米”地理标志,为当地绿色食品大米产业整合品牌,组建“领军”企业集团打下良好基础。
绿色、现代的生产方式把庆安的种植业推到了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的位置上,同样,它也使畜牧业、养殖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水稻加工龙头企业双洁公司等进军养殖业,探索出以稻糠养猪、以猪粪育稻的循环经济模式;水稻主产区丰收乡探索出稻鸭共育模式,鸭子在稻田里嬉戏,既除了虫害,鸭粪又成了优质、安全的肥料,结果稻丰鸭肥。欢胜乡养殖小区的养殖户还提出了疫前保健的养殖理念,并采取了以猪粪虫喂养鸡、鸭的发展思路,从今年的情况看,几种模式都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庆安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三面环山,九河汇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足进展全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因此,庆安人对环境倍加珍惜。除了致力减小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他们还大力发展环保产业。10月10日,记者在庆安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看到,围绕生物质发电的燃料中心站已经开始调试设备,而可降解秸秆快餐盒项目的基建工程也接近尾声,众多环保项目的上马运行,提高了当地绿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和运行质量。
产业化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庆安县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大项目建设和小作坊培育,形成了以大加工为龙头,以小作坊为补充的龙蛇竞舞的产业化态势。目前全县共生产6大类31个品种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省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达4家,市级龙头企业达8家,全县农产品加工小作坊达294户,共涉及粮食、蔬菜、工艺、畜产品等7大类18个品种,年促农增收近3000万元。绿色、健康、现代的理念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大行其道,同时也渗透到庆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住环保节能房,用以秸秆、稻壳为燃料的汽化炉,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都是白烟……庆安镇吉安村蔡家窝棚屯是全县644个生态屯之一,10月10日,记者来到这里,由于青壮劳力都去秋收,屯子里显得很安静,上午天气晴好,村民张录的老伴推着童车载着小孙子在村休闲广场上“闲庭信步”,红色的节能环保房顶掩映于叶子发黄的树林间,在蓝天的映衬下景色十分优美、别致……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也是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以来,庆安县造林11.7万亩,村屯栽植榆树墙35万延长米,栽植风景花树55万株,全县森林覆被率达65%。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主街基本硬化,铺设红砖或步道板1.2万平方米,修建硬质路边沟2.5万延长米,植树栽花9.5万株,安装路灯660盏,其中81个自然屯也安装了路灯。设置垃圾箱3000个,乡、村共建休闲广场10处,建设集贸市场10处,全县85%的自然屯都被建设成“生态屯”。
万事“绿”为先。绿色成就了庆安,庆安人每天的生产、生活都围绕一个“绿”字展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县里领导班子换了好几任,但每一任都把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抓紧不放。他们确定了“三个不变”的基本原则,内容包括无论领导班子如何变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目标不变,无论经济结构如何调整,绿色食品的战略地位不变等。早在1993年,他们就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将其纳入政府职能部门序列,专编专人,经济、产权独立,专抓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县政府无论财政资金如何紧张,但总能保证绿办的业务经费,同时还给予特殊照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如今在庆安,随便找到一个庆安人,无论男女老幼,也不管他是不是从事和绿色经济有关的职业,谈起绿色食品、绿色产业,保准都能说上几句。念“绿”经,创“绿”业,已经成为庆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很多学校还开设了绿色食品课,编发了课本教材,使绿色食品知识走进了课堂,不仅提高了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技能,还为绿色经济永续发展,后继有人打牢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