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区东津镇利民村蓝家洼屯,过去一直被称为“烂泥洼”。屯里65岁的老人刘文举告诉笔者:“过去的蓝家洼人最怕天下雨,一下雨,路上泥泞,穿靴子都没,孩子上学,得大人光脚背着走。”现如今,“烂泥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500米的水泥硬质化道路,覆盖了全屯每一条街道,丰收的笑容写在蓝家洼人的脸上。
提起“烂泥洼”的变迁,葛树申的名字在蓝家洼屯里是家喻户晓。老葛是蓝家洼走出去的农村娃,看到老家的路,他心里就“堵得慌”。今年,他利用自己在市里工作的方便条件,托朋靠友,借来了翻斗车,拉来了市里一些工地的废弃的砖土来垫家乡的洼路。老葛就像一把火燃起了蓝家洼人改变家乡的热情。镇里的刘万奎书记来了,上下协调,硬是从市区村村通的指标挤出了“油”。要修路了,这消息一出,蓝家洼屯“炸锅”了,村民自己主动集资,每人60元的修路款不到两天就全部到位。村党支部书记曹胜书听到要修路,因糖尿病正在医院住院的他,一下子从病床上下来了,不听医生的劝告一头扎在修路的工地上半个月。
路就像村民怀里新生的“婴儿”,修到哪里,村民就呵护到哪里,养生、培路肩土,没用人指派,村民自己主动就干了。倪殿友,这位在蓝家洼生活了半辈子的人,动情地对笔者说:“过去蓝家洼人也种水稻,稻子丰收了,路不好,大米只好憋在家里贱卖,比别的地方每斤少卖0.2元,让人心里难受啊。”
9月19日,蓝家洼屯的水泥硬质化道路“爬”到了哈伊路边,与哈伊路“接轨”了。震撼人心的鞭炮响起来了,当天村民自发集资搞了庆功宴,每户一个代表,200多村民参加了。当天“一事一议”通过了小屯管理条例,垃圾统一管理,柴草统一指定位置存放。蓝家洼人变了,村民王宗波高兴地对笔者讲:“屯里柴草都管起来了,现在谁家门前的水泥路上要是有个草棍、土渣,不用你说村民都自己去打扫,现在蓝家洼人精气神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在旁边站着的村民倪殿福也忍不住插上话:“我们村民现在准备买点锣鼓,没事时扭扭秧歌。”
走在蓝家洼屯的水泥硬质化道路上,笔者内心感受到,路通了,屯里人精神变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