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绥棱县上集镇诺敏河村的稻农望着田里株株摇曳的金稻,高兴地说,这两年,咱们村的水稻垧产量能稳定在8000公斤左右,而且都是优质稻,可真得感谢咱们的政策宣传户袁长清啊!
今年50岁的袁长清,种植水稻已有30年的“工龄”了,30年里不论是水稻栽培有什么样的新技术,还是有什么样的水稻新品种适合诺敏河村种植,袁长清总要从自己的承包田里拿出几亩地进行试验。去年,他听说长山乡一部一位水稻种植户采用“两段式”育秧获得成功,垧产达到9000公斤,今年一开春,他就到这位水稻种植户家中取经,并在自家的稻田中培育了“两段式”水稻秧苗22亩。从育秧的第一天起,每三天袁长清都要走进大棚,把棚室里的温度、湿度做记录,并认真查看、记录水稻秧苗的长势。遇到自己弄不明白的问题,他还打电话向长山乡的那位稻农进行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在村里的千亩水稻示范项目园区,长势最好的就是袁长清“两段式”育秧水稻。据测产,垧产可达到8500多公斤。
袁长清种水稻有股子钻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外出学习考察,只要听说当地有种稻专家,他总要上门讨教几招。村里、镇里的水稻科技培训,他更是场场都到。1995年春,镇里组织人到哈尔滨的一个水稻基地考察学习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他听说东北农大的金学永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袁长清主动上门,人家忙他就等。袁长清硬是在东北农大的接待室呆了一上午的时间。金学永让袁长清的诚心感动了,不但给他吃了“小灶”,而且还给袁长清好几本水稻种植、防病的书籍。如获至宝的他回到村里后,与其他稻农一起研究,当年水稻旱育移植技术他就在自家田里进行了试验。垧产达到7500公斤,比其他的稻田高出1000多公斤。第二年在全村就推开了这项技术。现在袁长清还和金教授保持着联系。
引导农民科技种田,袁长清走到前头,谁家的水稻种植遇有问题,袁长清便现场“诊断”,当场“开方”。从春到秋,不管诺敏河村谁家水田里,总能看到几次袁长清的身影。人们把他称为“身边的土专家”。今年春种时,村民赵城浸了300多斤水稻种子,种子浸泡后,经过一天的晾晒,赵城发现种子的颜色发黑,按常理用这样的种子育苗,是没有把握的。拿不准主意的赵城找来了袁长清,在详细地了解了赵城的整个浸种流程并查看了种子后,袁长清认为是种子浸泡的时间不够,赵城按照袁长清的指点,又将晒过的种子浸了四天,后来育苗时种子的出芽率达到了100%。赵城也因此减少损失8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