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服务『三农』综述
“种地,养殖,搞粮食加工,孩子上学,外出务工,缺钱就到农村信用社去贷款”。“信用社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这是记者9月初在各县(市)区农村采访时听到农民和农村干部说的最多的话。
“农村,农业,农民。”
“扶农,助农,惠农。”
农民致富的“后盾”
农民没钱,致富难!
虽然,国家“一免两补”惠农政策后,松嫩平原腹地这片黑土地上的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还不富裕的农民囊中羞涩,发展生产搞特色农业没钱不行,养猪、养鸡、养鱼,没钱养不成。
信用社没钱,做农民的致富“后盾”难!
由于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市场,支持“三农”的担子要由信用社独家挑起来,实在不轻。我市是农业地区,农民要致富资金需求量大,随着农村资金需求量的逐年增多,今年就出现了捉襟见肘的情况,年初全市信用社大力筹措资金,把该挖的潜力都挖了,只筹集了15亿元,这如果在3年前还可以,而今还不够资金需求总量的5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如此之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办?市联社的领导们说:既然我们作出了“农民致富我铺路,农民有难我帮助,农民贫困我失误”的承诺,就不能让农民失望,服务“三农”不能光喊口号,要动真的,来实的。
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寻求支持。4月20日市政府召开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市长于莎燕说: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多年来充分体现了“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服务宗旨,今年农村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缺口大,这既是信用社的事,也是我们政府的事,一定力争多筹到一些资金。于是,3.5亿元政府协调资金到位了。
向省社和市人民银行汇报,请求支持。于是,15亿元拆借资金到账了。
农民有钱贷,致富有靠山。
信用社有钱放,兑现了承诺。
这承诺刷新了绥化市信用合作联合社成立以来的两项记录:
一是,量大。9月7日,记者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看到一张统计表,截至8月末,全市信用社今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已达3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11亿元,增幅43%,增幅占比是我市各家商业银行总和的90%。
二是,面大。全市有65万个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贷款面达到85%,贷款最多的乡镇0.5亿元。
开辟了绿色通道
信用社点多面宽,难免会有“暗箱操作”。怎么才能防止“沾亲带故”的,在屯子里“造”一阵的一路“绿”灯,真正用钱的农民想贷款却很难?在市联社经过多年探索于2005年在庆安县开展了农户授信贷款“一证通”业务试点,去年全面推开。
“一证通”,就是给贷款农民授信。即农民分户联保,分成3个信誉等级,核发绿色封皮的“贷款证”,“一次核定,限额控制,随用随贷,循环使用”,农民形象地把这个证叫“一证通”。“贷款证”授信额度最高的等级一次可以贷款10万元,授信额度低的一次可以贷款5000元。目前已在196个乡镇的484个村开展了这项业务,4.6万户农民拿到了“贷款证”。
有了“一证通”的农民“牛”了,北林区秦家镇秦家村三组的纪万喜是个种田大户,他说:“今年备春耕时,我缺6万元资金,递上个申请,就‘轻松加愉快’地贷下来了,这个证就像活期存折,随贷随还,随用随取,真方便。”有了“一证通”,农民啥时需要贷款啥时贷,方便快捷,贷款不求人,还少花了一些冤枉利息,从过去的农民贷款信用社说了算,转变成农民自己说了算。
去年5月17日,省长张左己到庆安县调研此项工作时,平安镇平安村农民刘春风把“贷款证”比喻成“农民发家致富的路条”。农民李喜贵说:“一证在手,贷款不愁,不用找人,不用说情,啥时用钱啥时贷,信用社实实在在给农民办了件好事。”张左己充分肯定了“一证通”,他说,从大家的称赞中看出了“一证通”的作用,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阳光信贷”温暖了农民的心
自2001年起市联社针对农民贷款难、贷款量小、贷款面窄的实际,开展了“阳光信贷工程”活动,当年发放农业贷款6个亿,贷款规模翻了三番。经过几年的实践,市联社领导感到,虽然贷款量上去了,但是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2006年他们在“阳光信贷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了“让阳光更温暖”活动。自2006年以来信用社取消了贷款工本费,此项全市一年就免收费用200万元,贷款利息也根据国家的贷款利率政策,在浮动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下调,今年仅此一项就向全市农民让利3000多万元。同时,信用社贷款实行公开。5月份和8月份的月末定为公开时间,各乡镇信用社以村为单位当年将新发放的农业贷款对象、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约期等要素,张榜公布,接受当地广大农民的监督;以各县级联社为单位,每个乡镇信用社聘请1至2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监督员;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进行公开承诺,公布市、县两级监督举报电话,并且印制了10万封公开信发放到农户手中。
说到监督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印证效果。今年初春的一天,望奎县先锋镇某村的几个村民把先锋信用社的主任董德峰告到了县长那里,说董德峰不给他们贷款。县长十分重视,马上找到望奎县联社主任一起赶到了先锋信用社了解实情。县长一进门就让董德峰汇报这个村的贷款情况,董德峰对县长的来意毫不知情,他把这个村的贷款合同全部找出来,一一做了讲解。这个村一共180户,除了这几户有陈欠没放贷款外,其他户全部放到位。原来这几个农民是去年贷款没有按期偿还,信誉不好,按规定是不允许再贷款的,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县长听了脸上才露出笑容。
“阳光信贷”,公开、透明,透的农民心里顺。海伦市爱民乡爱众村张兴业是一位普通农民,除了种几亩地别无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紧巴,今春看到别人贷了款,他也想贷款,可是又一想自己“两眼一抹黑”,连信用社的门都不敢进。正当张兴业犯愁的时候,走访贫困户的爱民信用社员工来到他家,坐在他家的炕上,帮他谋划致富出路,根据生猪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建议他养猪,并当场办理了5000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现在张兴业正准备中秋节时把养的第一批猪出栏,卖个好价钱。
爱众村虽然坐落在扎音河边,水草丰盛,却是个贫困村。这里的农民素有养鹅习俗,可是一家一户的“单打独奏”,形不成规模。爱民信用社把以刘孝义为代表的7个贫困户联合起来,组成养鹅联合体,集中饲养,两天时间7户没“门路”的贫困户就拿到了5万元大鹅养殖贷款。
“阳光信贷”,净化了农村金融环境,把农村高利贷挤出了市场。放高利贷户“蔫”了,他们说,符合贷款条件的都能贷到款,谁还抬款。只好把余钱存到信用社或其他银行。
扶贫助农“农社双赢”
“贷款富民、农富社兴”。市联社几年来采取多项举措,致力于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
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大农业、大园区、大市场”。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信贷支农向绿色农业、“寒地黑土”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两高一优生态农业倾斜,突出支持了庆安县的绿色水稻产业;海伦、北林、绥棱的优质大豆、瓜菜、马铃薯等科技含量高的种植业;兰西的亚麻种植和深加工;肇东、青冈的玉米深加工产业;明水的牛羊养殖业;安达、肇东的奶牛养殖业;望奎县的生猪养殖产业。贷款投放量以年平均37%的速度递增,大量的贷款注入,促进了“大农业、大园区、大市场”的形成,使我市的绿色优质大米、玉米、大豆、生猪、奶牛、亚麻、马铃薯等具有“寒地黑土”特色的农产品不但在全国叫响,而且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
发挥主力军作用,扶贫帮弱。
“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送温暖”,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市联社开展的“四送一帮”扶贫工作,充分体现了“贷万户款,解万户难,暖万户心,结万户情”。每个县级信用联社扶持一个贫困乡镇,每个乡镇信用社包扶一个贫困村,每个信贷员包扶5个贫困户。
市联社包扶了贫困程度较大的兰西县燎原乡前进村和青冈县芦河镇自强村,几年来共投放贷款400多万元,引导农民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鹅,还聘请种养专家和养殖专业户进村办讲座,面对面给农民传授技术。市联社不但在贷款上倾斜,还为前进村捐赠了一套价值1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具,而且免费给农民订报纸,赠送科普书籍,每年春节还动员员工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万元,扶助特困户改善生活,发展生产。
海伦市海北镇任北村是海北信用社包扶的重点村,这个村每户平均种水稻15亩,可是由于不懂新技术,不论怎么精心,亩产都比北林区秦家镇的水稻少100多公斤。农民少收,信用社的人心里着急。今年育苗时海北信用社主任通过秦家信用社帮忙联系,带领10个农民到秦家镇水稻专业户家学习,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边学习边实践边向其他农户传授。初秋时节记者站在任北村的田埂上“喜看稻菽千重浪”,农民们高兴地说,看这长势产量不会比秦家的低。农民们还说,信用社不但在资金上扶持我们,还给我们找学技术的路子,真是咱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啊!
部门联动,联合扶贫。
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的“先锋工程”,发放“党建贴息贷款”。
从2002年起由市委组织部和各县(市)区委组织部确定一定比例的农村贫困党员、党员服务区联合体、乡镇村干部领办创办的产业示范服务基地,作为贷款对象,由信用社注入适当额度的贷款,组织部用党费贴息,扶持部分贫困党员脱贫,扶持党员服务区联合体、乡村干部领办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发挥引带作用。
肇东市海城乡靠山村农民党员于国臣种西瓜贷到1万元;望奎县先锋镇农民党员孙长和发展养猪第一年就得到5000元的贷款支持,现在他的养猪场已由40头发展到300头。
海伦市海伦镇护城村党支部委员高志宽,2000年组织十几户党员成立了党员服务区,吸纳了50多个农户成立了海伦镇第一个农业生产协会———护城村特色蔬菜生产协会,他被选为会长,2003年信用社为这个协会提供20万元贴息贷款,并逐年加大支持力度,使这个协会壮大起来,每年每个农户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2005年庆安县巨宝山乡巨泉村8户农民自愿组成“树海互助联合体”,信用社当年就投放贷款33万元,此后年年加大支持力度,去年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目前这个联合体拥有土地738亩,其中在外租种地345亩,肉牛76头,农机具4台(套)。《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黑土地》栏目报道了这个联合体。
据统计,自开展“党建贴息贷款”以来,已有近万名党员和党员服务区联合体得到了信用社的资金扶持,总额达8000万元。
联合市妇联开展的“万名妇女扶贫解困”活动,发放专项贷款。自2006年开始,市妇联在全市确定1万名贫困妇女为帮扶对象,由妇联负责提供养殖项目和技术,由信用社提供贷款。目前此项贷款已投放5亿多元。
与市科协合作,几年来投放近亿元贷款,大力支持了联合体、产业合作社的发展。
针对农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团员青年对农业新技术接受快,推广新技术的热情高,缺资金的实际,市联社与团市委联合推出了“农村青年科技攻关项目”贷款,目前已投放了1亿多元。
扶贫帮弱,部门联动,注入贷款,效果明显。据统计,帮扶对象有70%走出了贫困线,迈开了致富的脚步。农民逐渐富了,信用社的经营也逐渐好转,“贷得出,收得回,存得进”,2005年全市农村信用联社一举扭亏为盈,实现盈利2500多万元。农民增后劲,信用社增实力,初步形成了“农社双赢”的良性循环。
丰收不仅在田野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信贷领域在拓宽,服务观念在更新。
开辟“再就业人员贷款”服务项目。
城市下岗人员,没钱难创业,贷不到款,干着急。这部分人虽然不是信用社的扶持对象,但是信用社从稳定大局出发,不怕麻烦,今年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开展了“再就业人员贷款”服务品种。“再就业人员贷款”是小额担保贷款,它由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由社保局承办,只要有一名公务员或有固定收入的人担保,每人就能得到2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目的是解决城镇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小企业,实现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北林区胡永清下岗后开了一家美容院,因为规模小,效益一直不理想,最近他得知信用社的“再就业人员贷款”服务品种,立即找了担保人,顺利贷了2万元,扩大了美容院规模,购买了新设备,收入也增加了。
北林区谢颜涛下岗后,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最近也贷了2万元,开了家“好日子食杂店”,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
9月14日,市委召开“再就业人员贷款”现场推进会,市委书记胡世英等10位市级领导、市劳动保障局等10名市全民创业行动专项推进组牵头单位负责人分别为101名下岗人员担保,每人得到了2万元贷款。
支持民营企业。
望奎县鑫羽羽绒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大鹅原毛200吨,年可实现利税43万元,安置富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38人。2005年由于缺少资金,陷入困境,信用社及时发放80万元短期贷款,救活了这家企业,使其逐步走上了发展壮大之路。
支持新农村建设。
肇东市涝洲镇安业村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信用社3年给这个村投放了0.5亿元贷款,支持特色水稻、养殖、葡萄三大产业,其中葡萄大棚由20栋发展到460栋,贷款100万元建起了保鲜库,实现了反季节销售,据测算三项产业使安业村每个农户年平均增加收入3万元。
“农家乐”建房贷款乐万家。4月18日,对于北林区双河镇岳成军等4户农民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他们每人拿到了2万元的“农家乐”建房贷款。这是信用社针对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盖砖房的农民增多的实际,开展的服务新品种。这项服务满足了部分农民改善住房的愿望。
“献信合情、圆学子梦”。
北林区东兴办事处的刘国玲2005年考上了大学,拿着精美的入学通知书,他的父亲却因没有学费高兴不起来,正当他家为学费犯愁的时候,信用社开展的“农民子女生源地助学贷款”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农民子女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社针对一部分农民子女考上大学钱不凑手、交不上学费的情况,开展的一个服务品种,农民凭入学通知书和联保就可一次性拿到5000元助学贷款,自2005年以来,“农民子女生源地助学贷款”让近千名农村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对于个别特困考生,市信用联社除了给予贷款支持外,还组织员工捐款,2006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就为19名贫困大学生捐款7万多元。今年北林区绥胜镇的陈雨考上了常州工学院,陈雨的父亲常年患病,母亲去世了,学费对陈雨一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要开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8月30日,市联社得知此事,立即动员员工捐款,理事长朱学峰带头捐了500元,市联社赞助2000元,并在当天送到陈雨手中,当陈雨接过这沉甸甸的捐款时,激动地说:“谢谢好心的人,我能按时报到了,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农村信用社实实在在的工作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兑现了农民致富的“后盾”、“农民自己的银行”的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