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黑白花”开富万家
http://suihua.dbw.cn   2007-09-24 16:45:05

  ———“中国奶牛之乡”安达乳业10年发展纪实之三(基地篇)

  安达奶牛,全省奶牛标准化饲养的标杆,其经验得到大范围推广。

  “黑白花”为何这样开?

  1974年之前,安达奶牛多为杂种牛。1974年,安达畜牧专家从县内“四大核心奶牛场”精选了13头优良荷兰黑白花种公牛,建立了种公牛站,开辟了我省第一家人工自采自制冻精配种先河。1975年初步培育出黑白花奶牛新品种,对奶牛进行品种改良,产奶量逐年增长。

  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里,安达先期制定了“国营、集体、社员三者同步发展”的方针策略,形成了奶牛生产的好局面。到1980年,安达奶牛存栏超万头,居全省县级之首。后来,安达也曾提出“乳肉并重、双向开发”的方略,到1999年,安达市肉牛存栏突破69275头,年出栏33226头,安达乳肉牛以出肉率、优质率、创汇率“三高”闻名全国。全市再掀养牛热潮。

  经过一代代专业人才和养牛户的探索,安达总结出了“标准舍、冻精配、精粗微、全价喂、科学管、创高产”的奶牛提高群体单产技术模式,改变了过去“一抱草、一捧料、一桶水”的传统粗放饲养方式。群体单产由不足3吨提高到4.5吨。随着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体系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以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牧业综合服务站为主体,以村级服务点为基础,以科研单位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奶牛生产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六大服务体系使养牛户配种、防疫等五不出村,技术指导、动物检疫等八不出乡。

  养黑白花奶牛,真是像养花儿一样精心细心,养得精致,养出富裕。

  走进青肯泡乡奶牛专业小区的鑫牛牧场,场内很干净,分区养殖,牧场主王作葳正忙着贮青饲料。他说,2002年建场,现在奶牛存栏110头,产奶的成母牛82头,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据乡里主管农业的副书记介绍,青肯泡乡奶牛专业小区已发展了50多户,奶牛存栏3000多头,还有的农户正建养殖场,准备入栏。先源乡奶牛专业小区的龙达奶牛牧场主人于龙在2004年建场,现在有83头奶牛,都是荷斯坦奶牛,产奶的成母牛40多头,最多时养102头。于龙介绍说,他不断更新奶牛品种,并不断改进养殖和榨奶设备、技术。今年投资40多万元建了机械榨奶站,不仅自用,还可为其他养奶牛户提供服务。

  2003年,安达市委、市政府提出“畜牧立市、工业强市、民营富市”的发展方略,并制定出台了《安达市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安达市优先解决奶牛放牧用地和草原承包的规定》和《安达市鼓励干部带头发展奶牛养殖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激励奶牛业发展的举措,强力推进奶牛生产。每年拿出200多万元奖励“千头村”、“万头乡”;成立乳业办,把奶牛业作为大事大项推进;为每头奶牛补贴300元保险;技术人员每年给2200元劳务费;等等。安达市还承担国家奶牛良种补贴示范县、奶牛科技入户工程和奶牛养殖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试点3个项目。借助日本JICA项目援助契机,借鉴奶牛饲养管理的先进经验,安达进一步提升奶牛生产水平。“畜牧立市”战略使安达市奶牛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先后规范发展了安青、安大等4条养殖带,建小区、增大户、办牧场,处处盛开“黑白花”,带动1.9万户农民养殖奶牛,万头乡达5个,千头村30个,百头场51个,十头户3020户。先源乡友谊村农民陈冲是奶牛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户,现在养22头奶牛,8头产奶,平均单产5吨多。他说,他家养了20多年了,近几年的收入都不低于三四万元。

  安达奶牛“跑”向华夏大地。10年间,安达共为全国提供优质奶牛8万多头,最高每头成母牛2万多元。2006年来,安达市奶牛存栏12万头,成母牛6.4万头,鲜奶产量33万吨,单产平均5.5吨,高出全省平均单产1吨。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实现1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2%,农村人均奶牛业收入1000元。

  “黑白花”开动“牛城”,万家赶牛奔富门。

 
作者: 王洋 张贵文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