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打牢根基
http://suihua.dbw.cn   2007-08-29 08:44:19

  ------北林区建设新农村巡礼(生产发展篇)

  莫兴广,联胜村四组农民。今年,他把自家的承包田拿出6亩种了甜菇娘,保守一算,亩纯收入2000多元。种植甜菇娘在绥胜满族镇挣着的不止莫兴广一家,全镇种植面积7000多亩,仅此一项纯收入可达1400万元。

  菇娘只是绥胜满族镇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中的一项。8月23日,在绥胜满族镇,镇党委书记朱永章告诉记者,今年这个镇不但把烤烟、早黏玉米等经济作物面积调到了3万亩,还建了5000多亩4个科技园区、一条1800多亩的高效经济作物生产示范带。把种经济作物的农民带上了致富路。

  据了解,在北林区,绥胜满族镇仅仅是发展生产、打牢新农村建设物质根基的一个典型。

  培育优势产业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不发展,农民腰包鼓不起来,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今年,这个区充分挖掘种植业潜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对粮食作物进行“两增两减”,水稻、玉米分别增加了9.2万亩、12.1万亩,大豆、马铃薯分别减少20.8万亩、2万亩。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18万亩,良种覆盖面达95%以上,总产预计可突破10.95亿公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他们重点在发展绿色、特色和高效经济作物上狠下功夫。全区A级绿色食品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基地面积分别发展到62万亩、51万亩、61万亩和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63万亩,由于采取了大面积的浇灌,西瓜、香瓜、辣椒等品种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市场价格也比较好,亩效益都在800元以上。特别是4.2万亩烤烟长势明显好于往年,现已进入烘烤期,烟农总收入可达到5500万元;立足放大区域优势、做强特色经济,他们加快发展三井乡晒烟、东兴办事处油豆角、红旗满族乡晚西瓜、东富乡马铃薯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化经济,专业村屯占村屯总数的30%以上,特色作物面积发展到30万亩,亩均收入预计可超过普通作物的2倍。太平川镇经济作物发展到4.1万亩,占旱田面积56%,团结村经济作物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85%多,仅大葱种植面积就达4100亩。

  把畜牧业作为铁杆庄稼来发展。年初以来,这个区紧紧抓住畜产品市场价格上扬、市场空间增大的机遇,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走龙头牵动、大户带动、普养推动、协会促动之路,目前,全区生猪、肉牛、大鹅、肉蛋鸡饲养量分别发展到180万头、20万头、350万只和1500万只。6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畜牧交易会,邀请饲料、种猪等各类客商100余家企业来我区参展,优化了畜禽品种,提升了畜牧生产质量,扩大了影响力。

  龙头昂,产业兴。这个区为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做大做强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重点,狠抓了投资1.5亿元的大众肉联120万头生猪屠宰扩建、投资3.4亿元的国能生物质发电、投资1亿元的恒润玉米酒精、投资1500万元的天农公司食品厂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大豆油脂开发。投资5000万元的糯米加工等项目的开发建设,目前,全区省级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家,水稻基本实现了“吃干榨净”,生猪、肉牛、大鹅、肉鸡加工量分别达到180万头、3万头、110万只和400万只。

  坚持向农业要效益的同时,这个区向农业之外找增收出路。他们通过政府组织、能人引带、亲友帮扶、中介搭桥等形式,发展壮大劳务产业。今年,全区要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5万人,新建外埠基地120处,现在已经输出16.3万人,实现收入4亿元;并且以推进全民创业为导向,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交易、运输等农村服务业,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全区农村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1.2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万户以上。北林办事处四平管理区形成了一委一业、一屯一品。其中,一委以长途运输业为主,现有30多万元的大型货运汽车67辆,往返全国各地外销蔬菜,仅此收入近1000万元。四委以短途运输业为主,现有60多人用农用机动三轮车和畜力车常年在市区从事短途运输,户均收入可超万元。五委以家政服务业为主,有200多人常年或季节性从事粉刷、装潢和家政服务,收入可超300万元。

  建设基础设施积蓄发展后劲

  如何才能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生产发展?北林区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作为解决办法之一。

  今年,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这个区新建水田硬质化渠系1.7万米,增设桥4座、闸4座、渡槽12座、有基涵2座,水田池埂硬塑化发展到1万亩,亩节约耕地5%。水田主要利用1000万元农业开发资金,对秦家水稻生产示范区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提高,经过十几天会战,新建硬质化渠系1万米,使该区域田、林、路、渠、沟全面提档升级。河夹芯水田主产区硬质化渠系四通八达,为发展节水农业创造了先机;全区新打机电井157眼,使大中小井达到2万余眼,旱田喷灌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棚室微滴灌发展到12万平方米。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在今年严重旱灾面前,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和威力。在水田育苗大棚建设上,北林区积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新增水田大棚1万栋,使全区水田大棚总量达到4.7万栋,覆盖面达到85%以上。新建设烤烟工厂化育苗区6处,集中育苗区14处,使全区烤烟育苗实现了集约化;在农机化建设上,加大了组织引导力度,今年新建农机合作社2个,目前全区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3个,拥有大型农机98台,全区大型农机拥有量达528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在发展林业生产上,进一步提升了造林的标准和质量,全区今年春季造林面积达到11690亩,其中绿化村屯132个,营造护村林30条401亩,街道林212条2.6万延长米。

  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标准化首先在于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为此,北林区强力推进“院区共建”,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工程,着力推广了“兴福大豆”、“东富马铃薯”、“西长发玉米”、“绥胜烤烟”等标准化模式,推广面达90%。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依托院区共建项目,集中建设了19个乡镇的2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旱田重点实施了百万亩玉米高产攻关项目,在优化品种、加深耕层、合理密植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重点推广和普及了水稻高台大棚育苗、宽窄行超稀植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棚室蔬菜多茬次优质高效栽培等18项先进实用技术,现已推广410万亩次,到位率达到80%以上。重点在院区共建的太平川团结旱作农业展示园区、秦家民兴水稻科技园区和双河水稻科技园区内,展示了玉米新品种16个、大豆新品种18个、瓜菜新品种14个、水稻新品种32个,示范新技术15项。

  农民是实施应用科技的主体。今年,北林区积极开展“科技之夏”培训活动,6月18日举办了为期21天的“科技之夏”农业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均是科技意识强、文化水平高、有一定影响力和善于表达的一线农民科技骨干,目的就是真正培养出一批能够扎根基层、长期发挥效应的乡土科技人才群体。在培训方式上,本着种啥学啥、种啥研究啥的原则,共分水稻、大豆、玉米三个培训班,聘请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和省农技推广站等科研院校的7位专家前来授课,并邀请本地能人现身说法,传真经、讲实招,共培训科技骨干253人。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研发体系的不断健全。根据种植区域和产业布局,北林区组建4个跨乡镇专业区域科研站,负责区域内技术推广、科技攻关、试验示范、农民培训等工作。同时,由区推广中心按主导产业向每个乡镇(办事处)选派2名专业推广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在村级大力建设科技进村服务站,作为乡镇区域工作站的延伸,并大力培养农民科技骨干群体,逐步建立起以区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区域专业科研机构为纽带、村级服务站为辐射、骨干群体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据介绍,北林区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已经实现90%,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8%。

 
作者: 田书新 李志石 张君实 张树林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