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广辟增收门路力争实现农民收入不减
http://suihua.dbw.cn   2007-08-16 07:52:19

  东北网绥化8月16日电8月14日下午,市委书记胡世英先后到北林区和望奎县检查抗旱增收工作,他强调,当前正值农作物结实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安全成熟。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挖掘增收潜力,广辟增收门路,力争实现农业受灾农民收入不减少。

  在中巴车里,胡世英与市直有关部门和两区县的领导边看边听边议,从大旱面前暴露出来的农业设施欠账情况,到打一口机电井能保证多少亩地灌溉需要,从部分地块农作物减产到如何以丰补歉、使农民减产不减收,话题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胡世英说,作为农业大市,在大旱之后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农业,看看我们的差距和不足。现在看我们的农业还属弱质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备,还有许多欠账,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天吃饭的思想导致一些地方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成了软肋,灌溉体系、排涝体系尚未形成,在旱涝情况下往往表现为束手无策。这次大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就是要眼睛向内弯下腰来对农业舍得投入,在今秋明春这段时间着手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切实提高抗灾能力。谁工作主动、工作到位,谁就掌握了农业大发展快发展的主动权。

  北林区今年的水田比去年增加了10万亩,达到1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现在看是小丰年。这样,虽然玉米、大豆有不同程度的减产,但粮食总产还会与往年持平。当北林区区长佟伟介绍说,水田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强,可以有效保证增产时,胡世英说,从北林水田发展情况看,有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做到心里不慌,也有了丰收的可靠保障。实践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不容质疑。

  北林区新华乡三发村农民于殿臣家的8亩大豆地缓过来了,开始鼓粒了。于殿臣对前来查看作物长势的胡世英说,在区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打的这口井借老劲了,现在看公顷产2.5万公斤不成问题。胡世英说,我们支农惠农的措施就要实而又实,细而又细,要多做一些打基础的工作,这既管长远,也管根本。

  胡世英还来到北林区太平川镇北星朝鲜族村,观看了他们正在建设的新村房舍。原来这个村有198户,分3个屯居住,随着陆续到韩国打工,村里只剩下六十几户分散居住。今年,村里出面对原来3个屯进行了复耕,另辟出一块地进行统一建房舍,一方面节省出300亩地,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生活环境。胡世英走到规划图板前认真了解了北星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设想,嘱咐村党支部书记金炳海,在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观光游、乡村游一并考虑进去,突出民族特色,这样一定会有市场,一定会发展成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望奎县在近一时期重点研究了增收工作。针对生猪价格上扬,全县掀起了养猪热。同时,大力度输出劳务,两条腿走路,争取种植业损失养殖业、劳务业补。在听了望奎县委书记刘维权、县长顾百文的简短汇报后,胡世英对此给予好评。他要求,在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认真落实生产自救措施,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挖掘增收潜力,广辟增收门路,力争实现农业受灾农民收入不减少。要抓住当前畜产品市场好、价格高的有利时机,加大服务扶持力度,保持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劳务对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要积极组织农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副业生产,实现以副补歉。

 
作者: 魏清波 韩雪峰 李云峰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