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7月25日电青冈县新村乡五排八村獭兔养殖协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兔协会”。
“五排八不打粮,种地一年全白忙”,过去在新村乡五排八村老百姓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这个村的耕地大都是盐碱地,土地十分瘠薄,种植业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致使农民增收的步伐缓慢。眼看各地产业调整“风生水起”,“兔协会”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了增收致富路。
2005年初,“兔协会”组织农民到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等地考察獭兔养殖项目,一些成功的养殖经验让农民大开眼界,发展市场销路好、技术成熟可靠的獭兔养殖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项目选准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资金,再好的项目也难起步,更谈不上发展壮大。村委会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投资入股,又有13户农民入了股。资金问题解决后,项目建设于2005年10月份正式运行。
带领群众发展产业项目,关键是要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服务,使群众心里有底。为了取得獭兔养殖的规模效益,协会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饲养量。协会会员深入养殖户家中,帮助他们算规模效益账。在协会的引导下,24户养殖户扩大了养殖规模,增加了养殖量,经济效益也随之明显提高。五排七村养殖户张树元,原来仅养了一组獭兔,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在协会的引导下,他又引进了3组獭兔。目前,年效益可达到2.4万元以上。
为提高养殖户的养兔技术和水平,更好地了解兔毛市场行情和养兔业的发展方向,“兔协会”免费为养殖户订阅了《中国畜牧报》、《农村大众》、《科学养殖》等报刊,并成立了技术服务队,对养殖户进行定期指导,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对个别养殖户遇到的技术困难进行重点解决。
养殖技术提高了、规模扩大了,还需要搞好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兔协会”组织会员对獭兔销售市场进行调查摸底,同时经过多方联系,形成了分户饲养、统一管理、集中销售的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协会会员已经发展到33人,协会组建的獭兔养殖基地种兔达到了42组,年出栏商品兔2.4万只,纯收入可达92万元。
“养好十只兔,不愁油盐醋;养好百只兔,娶得好媳妇;养好千只兔,可买汽车上公路。”如今,在五排八村,这已经成为老百姓口中一句“时髦”的顺口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