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山芝麻开花“红艳艳”
http://suihua.dbw.cn   2007-07-06 08:32:43

  走进北林区四方台镇永太村王清彦屯二组,一排排齐刷刷的新砖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显眼。

  这是十几年前的那个王清彦屯吗?同去的几位北林区关工委老同志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

  永太村王清彦屯二组共有60多户人家,当时穷得远近出名。1983年前,这里的劳动日值只有8分钱,刚好够买一张邮票。家家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的生产和经济状况有些变化,但一时仍难甩掉贫困的帽子。村里欠外债累计几十万元,户均四五千元。

  1997年春季,初中毕业的郑孝成,不甘在村里继续受穷,出外托亲靠友找出路。结果,在辽宁抚顺的亲属家了解到当地一些农民种山芝麻都挣了钱。他当即买了一些种子,背回家里准备一试。

  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越保守。一听说郑孝成要种山芝麻,左右邻居都直摇头,不相信他能试种成功。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当年承包了45亩地,全部种植山芝麻。到秋天,共收获山芝麻近1万公斤,又赶上当年市场价格好,收入近10万元。

  农民最注重现实,一看郑孝成家种山芝麻赚了钱,有些人的心便开始动了。农民陈波家里种地,买种子、化肥缺100元都得向人家抬款。在郑孝成的带动下,第二年种植30亩山芝麻,收入4万多元。现在,陈波先后建起了两栋新砖房,有储蓄几十万元;今年,他又种植300亩山芝麻,预计可收入三四十万元。

  郑孝成等几户农民种植山芝麻发了家,吸引全村农民都想种山芝麻。

  郑孝成对乡亲们很热心。一人一户富了不满足,要帮助更多农民富起来。他组织青年农民开展“学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动,把家里当成“培训学校”,每到春种前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他家,每次都有二三十人参加学习。

  这几年,山芝麻的收入可观,二组、三组农民家家种植山芝麻。两个组有3000多亩地种植山芝麻,在村外还种植6000多亩,预计年收入可达600万元左右,户均四五万元,家家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永太村种山芝麻致富的经验一经传开,附近乡村的一些农户都来参观。四方台镇党委和关工委的领导多次深入到村调查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下一步发展规划。

  对种子进行提纯扶壮。郑孝成学会了电脑操作,从网上便可以查到有关种植山芝麻的技术。一次,他在网上看到吉林公主岭已开始用公选种子,他便去考察,并及时购回供全村用的新品种。原来的种子从引进后一直沿用,出现了严重退化。新引回的公选种子,产量比原种子增产10%左右,亩增收200元以上。

  对耕作技术进行更新。前几年,农民种植山芝麻采取刀耕火种的老办法,一直用的是点葫芦点籽儿,不但浪费种子,下籽儿也不均匀,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产量。郑孝成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终于改成了机播,大大提高了工效。原来七八个人一天只能播30亩,现在两个人就可以播70亩,播种的质量也明显提高,深受村民的欢迎。

  运筹引进一家加工企业,建成原料基地。永太村种植山芝麻面积已达6000亩,年产量超千吨。过去都是由郑孝成到秋天集中收购,然后再联系客商统一销售。虽然种植户不必为销路发愁,但他本人却不少费心。如果引进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且还可以吸引周边村进一步扩大山芝麻种植面积。到那时,山芝麻就可以成为这里的一个当家产业。

 
作者: 关恭伟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